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变异患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寰椎后弓变异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6~75岁,平均36.2±15.5岁.根据CT重建图像将寰椎椎弓根划分为后弓表面、椎动脉沟底和椎弓根侧块交界区3个切面,并将每个切面再分为内侧、外侧2个部分.对各部位相应切面的后弓高度进行测量,根据所测结果,将变异寰椎后弓分为3种类型,并采用相应的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Ⅰ型(寰椎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椎弓根高度>3.5mm),采取后弓下置钉;Ⅱ型(后弓表面高度及椎动脉沟底椎弓根高度均<3.5mm),采取椎弓根侧块交界点处置钉;Ⅲ型(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椎弓根高度<3.5mm),采取in-out-in技术置钉.术后采用CT片评价置钉准确性,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6个寰椎后弓变异的椎弓根中,Ⅰ型34个,Ⅱ型18个,Ⅲ型4个.术中成功置钉54枚,成功率96.4%;2个Ⅱ型变异后弓椎弓根(2例一侧)因椎弓根过小无法置钉而改用椎板钩固定.术后CT显示理想和可接受置钉52枚(96.3%);不可接受置钉2枚(3.7%),均表现为螺钉穿入椎管.2例患者术后出现枕大神经刺激症状,1例经对症处理、1例拆除内固定后症状缓解.术中与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无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寰椎后弓骨折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寰椎后弓变异患者仍可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实施时应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置钉策略.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模型和疤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时的椎间盘;并比较其生物力学特征。 结果 (1)髓核摘除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 (2)疤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3)髓核摘除后即刻小关节突接触力减小,而疤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小关节突接触力增加。 结论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83.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越来越引起学者们重视。本文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以及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同期收治的65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28例为观察组.单纯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7例为对照组.收集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内固定物失效率等.结果 两组在术后疼痛程度(P<0.01)、椎体高度及角度的丢失(P<0.05),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P<0.01)等差异显著.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满意,能提高术后即时稳定性,获得骨支撑,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椎体矫正高度及角度的丢失,减少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5.
328例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1 989年 5月~2 0 0 0年 3月颈椎前路手术 (减压 椎间融合术 ) 32 8例 ,其中颈椎病 1 75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97例 ,颈椎骨折、脱位 56例。结果 随访 6个月~ 1 1年 (平均 32个月 ) ,发生并发症 38例 ,其中喉上神经损伤 5例 ,喉返神经损伤 4例 ,植骨块部分滑出 5例 ,植骨不融合 1 9例 ,BAK沉降 3例 ,颈动脉窦综合征 1例 ,睡眠性窒息 1例。结论 熟悉颈椎前路手术解剖 ,操作轻柔 ,植骨、内固定合理 ,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椎旁肌横截面的测量方法,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 方法 将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进行CT扫描,在横截面上标记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分析各参数与椎旁肌损伤的关系及其与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相关性。 结果 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明显大于术前(P<0.01),而末次随访时小于术前(P<0.05)。术后-术前、末次随访时-术前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之差与术后4 d、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最大矢状径的变化最为相关(b'=  -0.521)。 结论 在CT横截面上可精确识别相关的解剖标志,并能准确地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肉损伤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7.
椎间盘生物学修复研究试图延缓或扭转椎间盘退变过程,椎间盘退变模型、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注射、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椎间盘退变目前仍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自然退变模型和人工诱导退变模型各有利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移植候选细胞,新扩增方法的发明有望使其扩增成本大幅降低;各种细胞因子的实验性注射疗法均有文献报道,基因工程生产的细胞因子为该类研究的首选;壳聚糖等具备独特材料特性的三维空间网络状支架材料在椎间盘组织工程中颇具前景;椎间盘修复的治疗干预方式首选细针注射。最终具备可行性的临床生物学修复方法很可能是综合细胞移植、基因转染、细胞因子和组织工程等诸多治疗因素的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8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8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共19例采用PVP方法治疗;同期60~79岁共17例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对患者术前、术后1~7 d,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同时对2种术式透视时间、注射骨水泥量、住院总费用等进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止痛效果良好,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视时间PVP组(107±37)s短于PKP组的(151±76)s,(t=2.24,均P<0.05).费用PVP组为(16 124±5850)元低于PKP组的(34 265±6655)元,(t=9.26,P<0.01).结论 PVP和PKP对于高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止痛效果类似,PVP操作更简单,手术透视时间少,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89.
骨折愈合中修复性细胞增殖与骨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试用异体半脱钙股骨片重建椎板,预防与减少全椎板切除后的并发症。方法:对18例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1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的病例行业全椎板切除,并用异体半脱钙骨片根据椎板切除范围(1~1.5个椎板)进行设计。H型覆盖,与上下椎板相连,并用缝线加以固定,同时紧密缝合两侧骶棘肌。结果:术后随访0.5~3年,15例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3例虽有轻度腰或腿痛,但比术前明显好转。无明显的排异反应。CT和MR显示腰椎管扩大,椎板无移位。脊髓无压迫。2年后异体椎板已完全被自体骨替代。结论:异体半脱钙骨是一种良好的重建材料,在节段性(1~1.5个)椎板重建中,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