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背景:终板的组织形态改变可通过影响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最终导致椎间盘的退变。 目的:观察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分析。于2005-01/2007-0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Inc. Pennsylvania, USA)。 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大、中、小3种不同终板凹陷角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椎间盘刚度、髓核内压、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 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 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相似文献   
22.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指征及远期疗效。 方法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82例 ,随访时间 2~ 5年 ,平均 2 .8年 ,82例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 结果  (1 )本组 71例 (87%)为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 ,致伤机制复杂 ,6 3例 (77%)合并其他损伤 ;(2 )脊柱活动改善率为77%;腰背痛改善率为 95 %;下肢疼痛改善率为 80 %。 (3)与术前相比 ,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 5 5 .1 %,平均丢失 2 .1 %(P <0 .0 1 ) ;Cobb角平均矫正 2 5 .7° ,平均丢失 4 .4°(P <0 .0 1 )。 结论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脊柱伤椎高度、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以及消除腰腿痛 ,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在警惕其他脏器合并伤的同时 ,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3.
腰椎间盘纤维环病理变化与腰腿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病理变化与腰腿疼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126例伴有腰腿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93个椎间盘),盘源性腰痛症11例(11个椎间盘),腰椎滑移症16例(16个椎间盘),腰椎畸形7例(12个椎间盘)。腰痛为主要症状者45例(51个椎间盘),腿痛为主要症状者81例(81个椎间盘)。对取得的132个椎间后外侧纤维环,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组纤维环层明显变薄,胶原纤维细胞少,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将其病理特点归纳分成为四种类型:a)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血管腔内有或无红细胞),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b)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c)纤维环中出现退变和增生并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d)无以上三种特征性病理变化。经计数资料的χ2检验,腰痛组和腿痛组之间各病理类型构成存在差异。结论病变椎间盘纤维环的病理变化与腰腿疼痛关系密切,其中,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改良方案与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策略. 方法 依据改良Moore分类评分系统,定性量化评分<3分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建议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4分,存在下颈椎不稳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确;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参考患者的其他因素,综合选择治疗方法. 结果 根据改良Moore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及参考患者及家属意见,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1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级)患者中,2例手术治疗后无明显脊髓功能恢复迹象,但其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另1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B、C、D级)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6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0.5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间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未见椎体间滑移或不稳定,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 结论 改良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考虑了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综合评判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26.
腰椎滑脱症常见的有峡部裂型及腰椎退变型 ,虽然其中大部分可经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但仍有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横突及椎体间)。现就我院近6年来手术治疗的48例腰椎滑脱症作一回顾分析。1.1一般资料1996~2001年我科共收治腰椎滑脱症48例 ,其中男23例 ,女25例 :年龄29~72岁 ,平均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 ,其中16例合并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均阴性 ,下肢肌力及感觉均正常 ,未引出病理反射。根据Meye…  相似文献   
27.
退变性脊柱侧凸(DS)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发生于骨骼成熟后的脊柱畸形。DS常发生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又称为"老年性腰椎侧凸"和"退变性新发脊柱侧凸(DDS)"。迄今为止,DS的病因仍然存在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椎间盘退变是DS的始发因素,认为DS是  相似文献   
28.
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脊髓减压术是治疗急慢性脊髓压迫症的常用方法,但治疗机理尚不十分明显了。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以探讨脊髓前角神经元中胆碱乙酰化酶在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脊髓压迫模型及减压后的脊髓前角细胞中乙酰胆碱转化酶(ChAT)的表达进行了经时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 脊髓压迫可使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中的ChAT的表达受抑制。在这些ChAT表达受抑的细胞中部分可恢复其ChAT的表达。根据  相似文献   
29.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非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治疗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Ⅱ型齿突骨折以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至2013年期间,选取13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Ⅱ型齿突骨折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采用一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不进行植骨融合,术后复查CT显示骨折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在内固定拆除至少1个月后采用动力位CT评估寰枢椎及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的保留情况,采用文献报道的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正常值作为历史对照。结果13例患者成功置入直径3.5 mm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共计52枚,螺钉长度为24~28 mm。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2 ± 4.5)个月。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9.0±2.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即行二期手术拆除内固定,期间无内固定失败。手术前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自术前平均(7.5 ± 1.0)分(6~9分)下降至内固定拆除术后末次随访的(2.3±0.6)分(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位CT显示术后寰枢椎旋转活动度平均向左17.0°、向右17.2°,寰枢椎总体旋转活动度平均为34.2°;术后颈椎旋转活动度平均向左59.7°、向右56.8°,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平均为116.5°。术后寰枢椎总体旋转活动度下降至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的27.3%,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下降至同年龄组、同性别正常人群的78.2%。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非融合治疗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Ⅱ型齿突骨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寰枢椎的旋转活动度。  相似文献   
30.
颈椎前路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肿痛等疾病的治疗.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常见并发症可分为三大类,包括手术显露过程中的组织损伤、减压时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以及植骨、内同定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