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颈椎侧块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颈椎侧块钢板治疗 5 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神经、血管并发症。通过 4~ 36个月的随访 ,颈椎侧块钢板对颈椎固定牢靠 ,无螺钉松脱及钢板断裂现象 ,同时对颈椎滑脱有良好的复位作用。全部达到骨性愈合 ,脊髓功能除 5例按Frankle分级为A级者术后 3个月无明显改善外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颈椎侧块钢板适用于需要后路减压的颈椎骨折、脱位 ,对其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本方法还具有短节段固定 ,术后仅需轻便外固定 ,可早期活动等优点。该手术有一定风险 ,因此要求术者技术熟练 ,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2.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单纯后正中入路经不同肌窗交叉窗口病灶清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超长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后路正中切口、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骶棘肌外缘设计双侧交叉窗口行侧前方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治疗4节段以上的初治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9~68岁,平均39.8岁。病变累及4节段者6例、5节段者7例、6节段及以上者4例,包括2例跳跃病灶。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6例、E级6例。术前均给予营养支持,四联化疗3周以上;术后继续该方案3个月,然后采用三联化疗9~15个月。术后每个月复查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及肝功能。参考马远征脊柱结核病灶治愈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9个月(18~4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6.3个月(4~1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3.8个月(2~7.5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2°(11°~35°)矫正至术后2周时的平均9.6°(5.5°~14.8°)。合并神经损害的1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正常9例,另2例恢复至Frankel D 级。末次随访CT检查示椎旁脓肿消失,无结核复发, 均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后正中入路经不同肌窗交叉窗口病灶清除、内固定术能较好地一次性达到清除病灶、侧前方减压及植骨、病灶外矫形内固定、彻底引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4.
患者,男,61岁。因高处坠落致颈部疼痛2 h余入院。查体:C4-C6棘突压痛明显,活动受限,稍有肿胀,双上肢感觉麻木伴有痛觉过敏,双侧肱二头肌肌力Ⅳ级,双手握力下降,双下肢感觉活动可,肢端感觉血供可。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MRI检查显示C3-C7椎间盘后突伴C4-C6平面椎管狭窄,颈髓受压,髓内见小片高信号影,颈椎退行性改变(图1a)。  相似文献   
105.
寰枢椎旋转脱位是以斜颈、头颈疼痛、僵直与旋转受限为临床表现,以寰枢关节相对应关系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病变[1].1968年Wortzman将其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和固定,1977年Fielding和Hawkins将其分为4型[2].该病多发生于儿童,与感染、轻微外伤和畸形等相关;成人罕见,多数由外伤引起,故常发生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目前对治疗方法也尚无一致意见.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成人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胸腰椎C型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方法:本组胸腰椎C型骨折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54岁,平均38.5岁。节段分布:T11 2例,Tn3例,L1 11例,L2 8例,L3 3例,L4 1例。均采用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对获得随访12-20个月的26例患者的X线和CT片进行分析,测量术前、术后、术后1周及1年时椎体高度、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百分率。观察神经恢复和腰背痛发生以及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本组椎体高度丢失由术前平均37.4%减少到6.8%,冠状位畸形完全纠正,矢状位Cobb角由平均223°恢复至5.6°,椎管占住由术前平均33.7%恢复至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上述各指标较术后1周时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症状除8例完全损伤无恢复外,其他不全瘫者均有1~3级改善。腰背痛发生率19.2%,Denis分级评估P41例,P32例,P22例。无内固定失效病例。结论: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是可靠、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7.
颈椎融合术改变邻近节段运动学,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表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可以使邻近节段承载力和运动学趋于正常化,设计目标是恢复、维持椎间盘切除术后的正常颈椎活动度.颈人工椎间盘有固定和相对活动两种,其材料除具备一般植入物的要求外,尚必须耐磨,耐腐蚀,目前绝大多数使用钴铬合金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颈人工椎间盘即刻固定取决于周围软组织张力和机械方式,长期固定依靠骨的长入.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颈人工椎间盘类型有Prestige、Bryan、Prodisc-C、PCM、CerviCore等,其中Bryan假体的应用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介绍坐位下行颈椎椎板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俯卧位组15例和坐位组26例比较其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的出血色、输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症状改善率。结果:两组输液量和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坐位组较俯卧位组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及手术时间短。结论:在坐位下进行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手术操作方便,术野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术野出血量少和安全等优点,是颈椎椎板成形术较为理想的手术体位。  相似文献   
109.
采用非酶消化法从胎儿颅骨分离细胞,在试管内作体外培养.以相差显微镜作活体观察,另作HE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胎儿颅骨的培养细胞在形态学上酷似动物的颅骨细胞,虽然在试管内出现3种不同形态的细胞,但它们在组织化学染色上无任何差别,有些对ALP和ARS呈阳性反应.作者认为,这些细胞出于同一来源而同属具有成骨潜力的细胞系,可能各处于前成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10.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