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发生于骨干者,极为罕见.加之初期病情隐匿,常因外伤就诊,偶而发现,而外伤又会掩盖病情,则更易误诊.本院2003-11-05~2003-11-21收治左胫骨骨干骨肉瘤1例,术前误诊慢性骨髓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对比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恶性淋巴瘤(PCNSL)的影像、病理学表现,以加深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以CT、MRI对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术前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所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 2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MRI共示31个病灶,肿瘤"瘤体部分"CT扫描大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均匀密度肿块,T1WI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水肿区"CT平扫为低密度,MRI平扫为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表现.光镜下大多出现"袖套样"结构、血供不丰富.6例穿刺标本显示肿瘤"瘤体部分"为瘤细胞密集、富有"袖套样"结构区域,血供不丰富,"水肿区"均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 PCNSL肿瘤"瘤体部分"、"水肿区"及肿瘤强化表现与相应的病理学基础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PEA患者资料5例,行下腹部及盆腔CT扫描,均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EA。结果 5例PEA均发生于结肠旁沟,其中位于盲肠周围1例,升结肠周围1例,乙状结肠周围3例。CT特征表现为结肠旁沟内圆形或椭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增强后呈环形强化,且邻近肠壁无增厚及肠管周围无积液等征象。结论 MSCT MPR能够准确地显示结肠及结肠旁沟的解剖结构,并且能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PEA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IMT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其中1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20例中病变发生于肺部8例、会厌部1例、鼻腔1例、腘窝1例、胸壁2例、臀部2例、下颌磨牙区1例、膀胱1例、浅表软组织3例。肺内病变3例为中央型,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实变灶;5例为周围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结节。肺外病变表现为不同部位实性肿物或结节。MRI表现为稍长T_1稍长T_2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肿块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病理示肿瘤由梭形细胞及炎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CT和MRI检查能为其提供准确的解剖部位等信息,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但最后确诊还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对5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37枚冠状动脉支架、支架近端及远端血管、非支架血管进行重建和分...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7.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病态脑血管团,体积可随人体发育而生长,多在30岁以下发病,50%~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出血,在儿童中可高达80%[1]。1980年,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  相似文献   
3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2例于发作间期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17例(77.27%)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受累最多见(81.81%),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受累多见(61.11%);12例(54.55%)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Ⅰ1期2例,Ⅰ2期6例,Ⅱ1期3例,Ⅱ2期1例;灌注异常者患侧、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TTP)分别为(16.64±2.04)s和(14.81±1.99)s(P<0.05),患侧、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4.45±0.74)s和(3.87±0.33)s(P<0.05);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320排CT可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方法:搜集我院1980年至今经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43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的影像表现,并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本组43例中,发生于股骨12例,胫腓骨9例,肱骨4例,尺骨1例,脊柱10例,跟骨1例,肩胛骨2例,肋骨2例,指骨1例,蝶骨1例。35例呈膨胀性生长,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9例,本组术前误诊11例,约占25.6%。病理诊断为恶性骨巨细胞瘤11例。结论:常规X线由于其空间分辨率高,可以清晰的反映骨肿瘤影像的大体形态,是诊断骨肿瘤的重要和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0.
16层CT头颈动脉成像优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最优对比扫描方案及相关参数优选。方法收集8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扫描方案组(A)和优化方案组(B),每组各40例,所有扫描数据均进行横断面、MPR、M IP、SSD重建,分析各组上腔静脉的强化程度、条状伪影、血流相关伪影和总体成像质量,选择最优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结果 80例受检者均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B组方案的上腔静脉强化程度、条状伪影及总体图像质量均优于其他方案(P<0.05),获得了优质的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仅在血流相关伪影方面略次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有1例的主动脉强化较差达不到三维重建的要求。结论经肘前静脉以4 m l/s速度同时注射碘浓度为90 g/L对比剂,延迟25~28 s开始扫描是最理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