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孕妇血清蛋白含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分析孕妇妊娠早、中、晚各期血清蛋白四项[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含量差异,探讨建立孕妇妊娠各期血清蛋白参考范围的必要性。方法双缩脲法检测TP,溴甲酚绿(BCG)法检测ALB,产前检查孕妇共398例(排除有异常情况的孕妇后)按妊娠期分3组,同期健康体检未孕妇女194例为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作统计分析(U检验)。结果TP:孕晚期组64.8g/L(S3.4)<孕中期组70.2g/L(S3.4)<孕早期组75.2G/L(S3.8)<对照组76.4g/L(S3.4),各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LB:孕晚期组33.5g/L(S2.2)<孕中期组39.0G/L(S2.5)<孕早期组45.8g/L(S3.1)<对照组46.8g/L(S2.9),各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GLO:对照组29.6g/L(S3.0)与孕早期组29.4g/L(S3.1)无显著差异(P>0.05),孕中期组31.2g/L(sd2.7)与孕晚期组31.3g/L(S2.9)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两组<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G:对照组1.58(S0.23)与孕早期组1.56(S0.22)无显著差异(P>0.05),该两组均>孕中期组1.25(S0.14)>孕晚期组1.07(S0.1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孕妇妊娠各期之间血清蛋白含量及与非孕妇之间统计差异有显著意义,而且有实际临床价值,实验室有必要另行制定其相应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52.
笔者在用ELISA双抗原夹心一步法试剂检测梅毒抗体(TP-Ab)工作中遇到高滴度标本检测结果假阴性1例、弱阳性2例,经进一步实验判定此结果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引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重症哮喘与轻中度哮喘儿童的血浆脂质分子差异,寻找重症哮喘潜在的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方法 于2020年9月1日—2021年4月30日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哮喘专病数据库的哮喘儿童,将其分为重症哮喘组(50例)和轻中度哮喘组(54例)。采集入组儿童血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检测血浆中脂质分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脂质分子差异,筛选显著差异的脂质分子;使用KEGG数据库分析主要受干扰的代谢途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著差异脂质分子对重症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 重症哮喘组平均年龄(8.8±2.6)岁,轻中度哮喘组平均年龄(8.4±2.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0.422)。临床指标:重症哮喘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显著高于轻中度哮喘组(P=为0.029,0.023);重症哮喘组FEV1/FVC、FEF50%预计值、FEF7...  相似文献   
54.
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口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口狭窄的发病率为22% ̄42%,TSS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阻,严重者引起窒息。TSS的发病原因复杂,其常用治疗方法是金属全喉套管扩张支撑和各种成形手术。本文就TS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指出全喉切除术前,术中,术后预防TS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EB病毒潜伏膜蛋白2A(LMP2A)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以LMP第2和第5胞外区表位串联制备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抗LMP2A的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鉴定单抗的免疫学特性?结果:获得1株稳定并持续分泌抗LMP2A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5C12-C4-A6 能够特异性识别鼻咽癌细胞膜表面的LMP2A蛋白?结论:本文制备了能够特异性识别鼻咽癌细胞膜表面LMP2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进行鼻咽癌临床早期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张大为  陈仁杰 《当代医学》2011,17(33):91-93
目的 探讨颈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颈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深部感染伴有扁桃体炎20例,伴有牙源性感染9例,糖尿病伴感染患者8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程为3d~2周,平均6d,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程10d~3周,平均14d.19例脓液细菌培养,其中5例培养阳性.36例颈深部感染患者中17例未形成脓肿的患者经大剂量抗生素全身用药治疗均治愈;其他19例(52.7%)患者通过CT检查确定脓肿形成,其中8例糖尿病患者有7例患者有脓肿形成,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加多联抗生素联合治疗,36例患者痊愈出院,伤口愈合好,无并发症.结论 颈深部感染继发于咽部或口腔感染引起.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患者疗程长、进展快,较易发生脓肿及严重并发症.CT检查应成为深颈部感染患者的常规检查,颈深部感染一经确诊: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脓肿形成的患者,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7.
水质评价综合指数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常用水质评价综合指数法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其优缺点,认为联合使用余分指数合成法、最差因子判别法、内梅罗指数法、转换指数法和加权平均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和水源地水的质量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58.
方法

收集上海市闵行区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同期环境、气象等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分析UFPs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及疾病死亡的关系。以UFPs日均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及疾病死亡人数增加的百分比及其95%CI估计UFPs的效应。

结果

单污染模型显示,UFPs水平每升高2 022 个/cm3(lag0)和1 795.6 个/cm3(lag02),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5.01%(95%CI:1.22%~8.94%)、6.05%(95%CI:1.53%~10.80% );在双污染物模型中,UFPs浓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空气UFPs暴露对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存在急性影响。

  相似文献   
59.
目的: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抗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rt membrare protern 1,LMP1)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全人抗体Fab片段?方法:利用稳定转染表达LMP1的SUNE-1细胞及原核表达的LMP1胞外区蛋白作为抗原对大容量人源Fab抗体库进行差减筛选及固相筛选,经过5轮细胞筛选和3轮固相筛选,随机挑选30个克隆经酶联免疫吸附法鉴定,阳性克隆进行可溶性表达,用LMP1阳性表达的人鼻咽癌细胞株HNE2/LMP1鉴定抗LMP1抗体Fab的结合活性?结果: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从大容量人源Fab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抗LMP1抗体Fab,细胞ELISA?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免疫荧光分析?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Fab与人鼻咽癌细胞表面LMP1分子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从人源Fab抗体库中筛选的Fab抗体能够与鼻咽癌细胞表面LMP1分子特异性结合,为研制用于EBV相关肿瘤如鼻咽癌生物治疗的靶向药物,提供了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60.
代谢重编程是促进肿瘤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对于代谢重编程的重要靶点进行干预,可以抑制肿瘤进展和预后。相比糖代谢在肿瘤中的重编程现象,脂肪酸代谢在肿瘤中的重编程现象目前少有报道。肉碱棕榈酰转移酶家族(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fattyacids, CPT)通过介导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acids, LCFA)穿过线粒体双层膜,进行β-氧化为细胞提供能量,因此它们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守门员”。其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fattyacids1c, CPT1C)是该家族中最近发现的成员,在脑组织与肿瘤中特异性表达,因此在肿瘤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目前研究揭示CPT1C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低糖、低氧、衰老等代谢应激状态下表现出对癌细胞的保护作用。文章主要通过描述CPT1C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癌细胞中的作用及上游调控机制,探讨其作为抗癌细胞药物新靶点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