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避免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出现的假阳性和消除非特异性反应的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蛋白酶K浓度。方法:4%多聚甲醛固定心肌组织,制作石蜡切片。①将试剂盒说明常规步骤加以改良,将0.3%H2O2放在反应液标记DNA片段之后,先后用小牛血清或羊血清两次封闭非特异性反应;②按蛋白酶K不同剂量分为10、20μg/mL蛋白酶K和不加蛋白酶K组(均n=5),再按照改良的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①改良TUNEL法,避免了假阳性,背景清晰;②未加蛋白酶K组较10或20μg/mL蛋白酶K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均P〈0.05),两组蛋白酶K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改良后的TUNEL方法适用于心肌细胞凋亡的检测;②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选择10、20μg/mL蛋白酶K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22.
为节省菌苗用量,提高免疫密度,对0~8个月龄犊牛进行结膜接种布氏菌猪Ⅱ号苗,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 免疫用菌苗系内蒙古生药厂制的冻干活苗。免疫前活菌计数,按计数结果用生理盐水配成200亿/ ml,对0~8个月龄犊牛右眼滴入0.05ml,即10亿个活菌体,共免疫500头。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3.
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CME)模型。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0组),微栓塞组(CME组);CME组再按微球数目不同分为1000、2000、3000、4000个微球亚组(分别计为CME1、CME2、CME3、CME4组,各组存活大鼠均n=10);大鼠麻醉后开胸,夹闭升主动脉10s,从左心室注射微栓塞球到达冠状动脉记为CME组,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6h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HBFP检测心肌微梗死面积和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卒。结果①与s。组比较,CME,组LVEF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与S0组比较,CME2、CME3、CME4组LVEF均显著下降(均P〈0.05);CME组均出现心肌微梗死灶与心肌细胞凋亡。②不同微栓塞亚组之间比较,LVEF与微栓塞球数目成负相关(γ=0.78,P〈0.05)、心肌微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均与微栓塞数目成正相关(γ分别为0.85、0.80,均P〈0.05)。③3000个微球是较理想的建立大鼠CME模型所需的微球数日。结论开胸大鼠,从左室注入微栓塞球3000个,可成功建立大鼠CME模型。  相似文献   
24.
冠状动脉微栓塞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20%,不仅导致“慢血流”(slow flow)或“无再流”(no flow),更为重要,它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主要原因,是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5.
26.
2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EMPs水平及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水平.分析EMPs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EMPs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水平与IFN-γ和IL-2水平呈正相关(r=0.795,P=0.000;r=0.804,P=0.000),与IL-4和IL-10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088,P=0.374;r=-0.156,P=0.112).结论 EMPs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和炎症的调控过程,且EMPs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变化与内皮功能、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78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28例.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集CHF患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T-1),同时测定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F患者循环血EMPs、ET-1水平升高,FMD、LVEF和NO降低(均P<0.01),且上述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严重的患者改变更为明显;治疗后EMPs、ET-1水平降低,FMD、LVEF和NO升高(均P<0.05);EMPs与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FMD、LVEF和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s=0.327,P <0.05; rs=-0.684,P<0.01;rs=-0.602,P<0.01;rs=-0.539,P<0.01).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CHF患者EMPs升高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内皮功能障碍程度相关;EMPs对于评价缺血性心脏病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内皮功能障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室早)患者消融靶点与体表心电图特征的关系,为射频消融术确定靶点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40例成功消融的室速或室早患者,分析患者消融术前体表心电图室速/室早形态特征,总结其与消融靶点位置的相符情况.结果 体表心电图特征:(1)V1、V2导联起始r波较高时通过V3导联R/S判断靶点位于右室或左室,准确性分别为93.3%(14/15)、80.0%(4/5).(2)Ⅱ、Ⅲ导联QRS波时限>或≤140 ms判断靶点位于游离壁或间隔部,准确性分别为87.5%(7/8)、92.6%(25/27).(3)aVL与aVR导联QS波深度的大小关系判断靶点位于前壁或后壁,准确性分别为91.3%(21/23)、83.3%(10/12).(4) V1、V2导联起始r波高度>或≤0.2 mV判断靶点靠近或远离肺动脉瓣,准确性分别为72.7%(16/22)、69.2%(9/13).结论 消融靶点的位置有其特征性的体表心电图表现,消融术前通过这些特征可为射频消融术确定消融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摘要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 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 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 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 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 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 < 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