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3篇 |
肿瘤学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肝病的相关因素,以指导原发性肝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或避免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方法对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1.8~2.2 Gy/次,15~33次,30~66 Gy,中位剂量46 Gy)。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肝动脉栓塞化疗、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HBV、腹水、疗效、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PTV体积、PTV边缘剂量、正常肝脏平均剂量以及肝脏受照射的体积剂量(包括V_5、V_(10)、V_(15)、V_(20)、V_(25)、V_(30)、V_(35)、V_(40)、V_(45))与放射性肝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88例原发性肝癌发生放射性肝病16例,其中死亡9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HBV、腹水、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最大直径、PTV体积与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V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是影响放射性肝病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放射性肝病的病死率较高,在制定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HBV状况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以减少放射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胸部放疗放射性肺炎病因学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在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各流行病学因素、治疗因素、放射剂量学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2本中心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肺癌及食管癌患者共143例.使用CTCAE 3.0标准定义放射性肺炎及其分级,分别记录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化疗史、放疗史、同步放化疗、长期激素使用史、PTV体积、肺体积、放疗靶区、总剂量、单次剂量、肺平均受量、V5、V10、V20、V30及V40诸因素.分别使用x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因素与放射性肺炎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43例患者中,共发生放射性肺炎26例(18.18%),其中1、2、3、4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13例(9.09%)、8例(5.59%)、3例(2.10%)和2例(1.40%).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既往化疗史、放疗史、同步化疗、ECOG评分、放疗靶区、单次剂量、肺平均受量、V20、V30及V40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结论:既往有化疗史者、既往有放疗史者、同步放化疗者、ECOG评分、放疗靶区、单词剂量、肺平均受量、V20、V30或V40均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升高的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评估需接受胸部放疗患者所具有的相关高危因素,预测可能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宫颈癌盆腔照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计划与七野-静态调强放疗(7F-IMRT)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行HT治疗的25例宫颈癌患者,均采用俯卧位,憋尿状态。分别进行HT和7F-IMRT两种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模式之间靶区和危及器官之间的剂量学参数及机器输出跳数。 结果:(1)计划靶区(PTV):HT组CI和HI均优于7F-IMRT组,具有统计学差异(0.898±0.017 vs 0.834±0.013, P<0.001;0.062±0.012 vs 0.109±0.019, P<0.001);HT组PTV的D1、D2均低于7F-IMRT组(P<0.001),Dmean、D98、D95均较7F-IMRT组高(P=0.048, P<0.001, P=0.015)。(2)对于正常组织,HT组小肠、结肠、直肠和膀胱的Dmax、Dmean、V30、V40以及直肠V50均显著低于7F-IMRT组(P<0.001, P<0.001, P<0.001, P=0.001, P=0.006),其余V50略低,无统计学差异(P=0.130);HT组双侧股骨头V25、D5、Dmean、Dmax也显著低于7F-IMRT组(P<0.001);但是,HT组的机器输出量明显高于7F-IMRT组。 结论:HT计划在适形度、均匀性及周围正常组织保护上显著优于7F-IMRT计划,在充分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又不增加患者放疗毒副反应;但其机器输出量高于7F-IMRT计划,对射束的利用率不高。在后续治疗实施过程中,HT系统作为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确保每次治疗过程中的精准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在人工唾液条件下临床正畸常用的3种金属底板托槽及脱落后经喷砂处理3种托槽的粘结强度,评价其粘结性能。方法:收集60颗因正畸需要拔除的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国产直丝弓新亚托槽(新亚)组、进口直丝弓MBT超薄托槽(MBT)组和日本直丝弓TOMY自锁托槽(TOMY)组,每组20颗。托槽脱落后将牙齿随机分为6组,分别粘结新的和脱落后经喷砂处理的3种托槽,每组10个。采用万能电子力学实验机测定每组的抗剪切强度,放大镜观察每组牙釉质表面粘结剂残留指数(ARI),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底板托槽及脱落后经喷砂处理后的托槽底板形貌。结果:在人工唾液条件下,TOMY组初次粘结新托槽和再次粘结新托槽的抗剪切强度高于新亚组和MBT组(P<0.05),而新亚组的抗剪切强度与M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粘结脱落后经喷砂处理的3组托槽中,TOMY组抗剪切强度大于新亚组和MBT组(P<0.05),而新亚组的抗剪切强度与M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MY组和MBT组脱落后经喷砂处理的托槽抗剪切强度较原托槽均增大(P<0.05)。各组的A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3种托槽底板均为纵横相间的网格,TOMY组更为致密,喷砂后砂粒嵌入网格中,TOMY组和MBT组砂粒更多嵌入倒凹处;再次喷砂后,砂粒嵌入范围增加,并且新亚组网底的网格结构出现破坏,其他2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3种底板托槽的粘结强度均能满足临床需要,其中TOMY组托槽的粘结强度优于其他2组。喷砂法处理脱落的TOMY和MBT托槽后可以提高托槽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ⅠB2、ⅡA2期宫颈癌术前近距离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术前近距离放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科收治的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共82例。根据术前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手术组(A组,27例)、新辅助化疗组(B组,41例)、近距离放化疗组(C组,14例)。B、C组术前辅助处理后行宫颈癌根治术。比较3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临床病理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生存时间。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直接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近距离放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距离放化疗组的脉管侵犯率、深肌层浸润率、淋巴结阳性率均低于直接手术组和新辅助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距离放化疗组的术前治疗总有效率(85.7%)高于术前化疗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神经侵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41.2月(95%CI:33.8~48.5月)、63.9%;33.8月(95%CI:28.9~38.7月)、53.1%及48.1月(95%CI:37.5~58.7月)、68.2%;3组中位生存时间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近距离放化疗较新辅助化疗能明显改善肿瘤病理缓解率,未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因而ⅠB2、ⅡA2期宫颈癌术前后装近距离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26.
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加组(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组)35例和对照组(常规分割放疗同步化疗组)34例。采用6/15MVX线外照射,后加组常规分割放疗40Gy/20次后改为2次/d,间隔>6h,1.4Gy/次,总剂量为65.2Gy/38次。对照组2Gy/次,5次/周,总剂量60~66Gy。两组均从放疗第1天开始化疗,化疗方案如下:顺铂(DDP)20mg,替加氟1.0g,甲酰四氢叶酸钙(CF)0.2g,均静脉滴入,d1~d5,21d为1个周期。结果:后加组与对照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5.7%(30/35)和64.7%(22/34),P=0.043;后加组1年总生存率及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2%和52.9%,对照组分别为71.5%和47.1%,P值分别为0.035和0.039;后加组2年预期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8.9%和44.2%,对照组分别为60.0%和35.3%,P值分别为0.039和0.040。后加组Ⅱ、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8.6%(3/35)和5.7%(2/35),对照组分别为8.8%(3/34)和5.9%(2/34);后加组Ⅱ、Ⅲ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9%(1/35)和0,对照组分别为5.9%(2/34)和2.9%(1/34)。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局部控制率,且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7.
腹部压块对膈肌运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腹部压块对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立体适形放疗患有肺癌或肝脏肿瘤的患者 2 0例。按治疗体位仰卧于体部立体放疗定位负压袋内 ,待患者呼吸平稳后 ,将灯光野的中心点置于膈顶运动的最低点 ,在膈肌运动至最高位时拍摄照片 ,测量膈肌运动的最大幅度 ;然后 ,将心形腹部压块放置于患者剑突下 ,并用定位框架的腹带交叉固定 ,按压程度以不引起患者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为标准 ,5min后按上述方法再次测量膈肌运动的最大幅度。结果 :2 0例患者未加腹部压块的运动幅度为0 6 2~ 2 6 7cm ,平均 (1 4± 0 6 4)cm ,加腹部压块后的膈肌运动幅度为 0 2 8~ 2 0 8cm ,平均 (1 0±0 5 5 )cm ,加腹部压块后膈肌运动幅度平均减小 (0 4± 0 34)cm ,P =0 0 0 0。加腹部压块后 90 % (18/2 0 )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但有 10 % (2 /2 0 )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增加。结论 :腹部压块可使大部分患者膈肌运动的幅度减小 ,但少部分患者例外 ,即腹部压块并不能使所有膈肌周围肿瘤的照射容积减少。建议在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前应预先进行测量和评价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主动呼吸控制方法( activebreathing control, ABC)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精确放疗中的应用及其在减小放射性肺和脊髓损伤方面的作用。方法:对10例周围型NSCLC患者在适形放疗定位时分别在自由呼吸(free breathing, FB)状态下常规轴位扫描及ABC时螺旋CT快速扫描采集图象,将两套图象传输至计划系统,分别制定适形放疗计划,计算和比较2个计划的大体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双肺V20、平均受量(Dmean)和脊髓最大受量。结果:ABC计划的GTV、CTV、PTV、V20、Dmean和脊髓最大受量比FB计划均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P 值分别为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结论:相对于FB常规放疗计划,在NSCLC精确放疗中使用ABC可以有效地减少周围型NSCLC正常组织的受照体积和剂量,减少肺和脊髓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食管鳞癌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适形调强放疗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9—22—2012—04—1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6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均接受了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27例。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Kaplan 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36例患者放疗结束后总有效率(CR+PR)为77.8%(28/36),其中CR22.2%(8/36),PR55.6%(20/36),SD22.2%(8/36),PD0(0/36);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6个月、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0.4%、52.5%和26.0%。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分期(P=0.015)、转移淋巴结最大径(P=0.017)、放疗剂量(P=0.027)及放疗后是否达CR(P=0.026)对于食管鳞癌术后上纵隔1与2区转移淋巴结放疗疗效有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分期(P=0.006)和放疗剂量(P=0.010)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结论: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发生上纵隔1与2区淋巴结转移者,可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作为补救治疗方案,术后临床分期较早或高剂量放疗组放射治疗后的预后分别优于术后分期晚及低剂量放疗组。 相似文献
30.
局部复发鼻咽癌超分割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疗后局部复发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经过及时、正规的根治性放疗或综合放化疗,仍有20%~30%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仍以放疗为主,但再程放疗疗效远不如首程放疗,且后遗症较多。近年发展的调强放疗(IMRT)技术,可提高靶体积剂量,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为减少IMRT的远期副反应,笔者采用了全程超分割IMRT方法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