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术前Hunt-Hess分级Ⅱ-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9例,经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显微外科手术后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35例,显微外科手术后常规治疗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和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测定2组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结果 6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完全夹闭动脉瘤,术后3天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6个月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Barthel指数均依次升高;术后3周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外周血CDl33+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夹闭动脉瘤祛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而且通过动员自体干细胞参与受损脑组织的功能修复,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IVH)后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及侧脑室联合腰大池引流对脑积水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86例IV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侧脑室联合腰大池外引流治疗,并定期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中LPA含量,观察其与IVH后脑积水的关系及临床安全性.结果 IVH后患者脑脊液的血液清除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4.893,P=0.006);对照组患者发病7和14d时脑脊液LPA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t1=3.118,P=0.002;t2=2.910,P=0.036);对照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X 2=4.807,P=0.028);所有IVH并发脑积水患者发病14d时脑脊液中LPA含量显著高于IVH后未并发脑积水患者(t=6.056,P=0.000);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侧脑室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较单纯侧脑室外引流能够更有效防治IVH后脑积水的发生,这与其迅速降低IVH后脑脊液中LP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带肌蒂颅脑修复成形术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经鼻脑靶向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0例,2组均行带肌蒂颅脑修复成形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NGF经鼻腔滴注,对损伤脑组织靶向神经营养修复治疗。应用CT脑灌注及FIM评分、GOS评分来评估治疗后2组脑血流循环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缺损侧皮质区CBF(71.90±12.38)、CBV(8.65±1.73)分别较治疗前CBF(60.37±13.03)、CBV(6.86±1.82)显著增加(P0.01);两侧基底节区和丘脑相关区域治疗后较治疗前脑血流灌注相关数值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FIM评分、GOS评分明均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带肌蒂颅脑修复成形术联合NGF经鼻脑靶向治疗颅脑损伤,恢复了颅腔内环境和颅内压力的稳态,显著增加了缺损侧的脑血流灌注,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精准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012-06—2015-08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40例采用精准微创显微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为观察组,36例采用经典的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术后1周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影像学检查;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102.87±7.99)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1.2±1.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1.86±9.06)min及(15.2±1.1)d(P0.05);术后血肿残留、皮下血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2.5%、2.5%、45%)低于对照组(22.2%、8.3%、55.6%)。结论精准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追求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保护功能的发展趋势,值得推广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人星形细胞瘤细胞(U-251胶质瘤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采用0、10、20、50、100和200 mg/L等浓度黄芩苷处理U-251胶质瘤细胞筛选出半数抑制浓度(IC 50)。将U-251胶质瘤细胞分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SCI患者7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神经生长因子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体BMSCs动员治疗.治疗前后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评价疗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细胞CD133+CD34+比例,MRI观察SCI治疗前后脊髓的形态学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患者ASIA评分明显升高,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外周血细胞CD133+ CD34+比例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BMSCs动员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SCI的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椎板切开复位固定椎板成形在椎管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椎管手术病例.其中颈段9例,胸腰段28例;21例采用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组),16例采用传统的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组)。术后复查CT、MRI,并随访6个月~1年,其中28例胸腰段椎管内病变,对比术前及术后1年脊柱X一线正侧位片,测量正侧位Cobb角。结果椎板成形组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椎板切除组术后有血肿瘢痕入侵及不明原因的腰腿疼痛等情况。28例胸腰段椎管内病变中,15例采用椎板成形术,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13例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所增大(P〈0.05)。结论椎管内病变应用椎板成形术从解剖上重建椎管结构,对比传统的椎板切除术,有利于保留椎管完整性,保护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该方法简便实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恶性胶质瘤显微手术全切后间质内尼莫司汀(ACNU)与替莫唑胺(TMZ)会师化疗同步适形放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临床影像诊断为脑恶性胶质瘤的患者99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肿瘤和组织病理证实,术后采用单纯适形放疗( RT) 21 例,采用尼莫司汀间质化疗同步适形放疗( ACNU + RT) 24例,采用替莫唑胺化疗同步适形放疗( TMZ + RT) 23例,ACNU间质内化疗与口服TMZ会师化疗同步适形放疗(ACNU + TMZ + RT) 31例,比较四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脑恶性胶质瘤显微手术全切术后ACNU + TMZ +RT组患者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0.6%(25/31)、48.4%(15 /31)、25.8%(8 /31),中位生存时间为29.0(39.8~18.6)月。术后1、2、3年ACNU +TMZ + RT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RT组、ACNU + RT 组和TMZ + RT 组(χL2=21.045和22.385,P=0.043和0.045);脑恶性胶质瘤显微手术全切术后ACNU + TMZ +RT组患者1、2、3年Karnofsky≥60所占比率分别为77.4%(24 /31)、48.4%(15 /31)、22.8%(8 /31)。术后1、2年ACNU+TMZ+RT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RT组、ACNU+RT 组及TMZ+RT组(χ2=8.199,P=0.042)、(χ2=7.864,P=0.049)。结论 脑恶性胶质瘤显微手术力争全切除,术后间质内ACNU与TMZ会师化疗同步适形放疗是脑恶性胶质瘤较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