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提高对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认识。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5例,等密度2例,低密度1例。MRI上T1WI呈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高信号4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1例,混杂信号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6例无强化,2例边缘环状强化。结论: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具有特征性的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2.
23.
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时并发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脑梗死并发症,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例绛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并发血栓形成3例,分析它们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结果 术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其中1例合并术中颈动脉海绵窦瘘),术后脑梗塞1例。治疗后痊愈1例,自动出院1例,无变化1例。结论 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可发生脑血栓形成并发症,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和影像改变,及时发现并发症,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4.
舒马普坦与散利痛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舒马普坦与散利痛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5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舒马普坦与散利痛组,头痛开始发作时分别服用舒马普坦50 mg及散利痛1片,分别观察患者服药后起效的时间,服药后4小时的治疗有效率,各组服药后0.5、1、2、4小时头痛消失的比例及VAS评分,服药后24小时内完全止痛维持的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散利痛组(1.02±0.67)小时,舒马普坦组(0.79±0.49)小时;服药后4小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29%、93.1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10.34%;舒马普坦组服药后1小时头痛消失率(62.09%)高于散利痛组(32.14%),P=0.024。结论舒马普坦与散利痛均能有效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舒马普坦1小时头痛消失率高于散利痛。  相似文献   
25.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性脑炎,病程呈多阶段进展,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近记忆缺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癫痫发作为特点。抗NMDA受体脑炎病因不明确,大多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漏诊误诊率高,诊断上需要检测血清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治疗上以尽早免疫治疗、合并肿瘤手术切除、支持治疗,ICU监护等,预后大多数良好,疾病可能复发,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探讨其与脑水肿、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小窗漏斗式人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靠近血肿旁1 cm脑组织作为观察组.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 h以内,7例),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观察组分为<6 h、6~12 h、12~24 h、24~72 h、>72 h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水肿、血肿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未见明显AQP-4 mRNA表达,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观察组<6 h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微弱(1.17±0.41),仅胶质细胞轻微水肿;6 h后AQP-4 mRNA表达逐渐明显,除胶质细胞水肿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开始水肿,紧密连接逐渐开放,12~72 h组AQP-4 mRNA表达至高峰(3.50±0.55,3.60±60.55,P均<0.01),光镜下观察脑细胞水肿损伤最明显,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明显;72 h后AQP-4 mRNA表达和损伤逐渐好转;5 d时损伤开始恢复,8 d时基本好转.相关分析显示,AQP-4 mRNA表达与脑水肿程度、血肿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r2=0.44,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水肿和损伤可能与AQP-4 mRNA的表达有关,及早清除血肿也许有助于降低AQP-4 mRNA的表达和减轻脑水肿损伤.  相似文献   
27.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表现与脑血流代偿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脑血流代偿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侧支循环建立,新血管形成,脑血管自动调节。其中,侧支循环在代偿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和其他侧支循环。脑微血管重建是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的代偿反应,可能会增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改变,探索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头部CT资料的34例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4例中,平均年龄58.2岁,既往有高血压史20例,起病时伴呕吐20例,伴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30例。发病后很快出现昏迷、高热、瞳孔改变、呼吸节律改变、血压显著升高者以及CT发现多部位出血或血肿≥5ml者,死亡率高。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瞳孔、意识、体温、呼吸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Periostin是一种近年发现的分泌型可溶解性细胞间基质蛋白,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合成基质蛋白,导致新生内膜的形成,进而使损伤血管的管腔变小。血管再狭窄是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其以新生内膜形成为特征,是一个涉及多种能分泌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细胞参与并引起血管局部炎症反应和增殖的病理过程。Periostin参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可能与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其它机制有关,其分子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不仅见于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Binswanger病、轻度认知障碍、糖尿病,而且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文章就LA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