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80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9篇
  2篇
中国医学   8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目的:探讨小儿颅内肿瘤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28例患儿在术前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术前评估,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必要的术前准备;在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切口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患儿均顺利度过围术期,86例治愈出院,42例症状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做好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有助于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2.
祁芬  李翠平  郭娜 《山东医药》2001,41(20):5-5
自 1998年以来 ,我们对气管切开术后湿化方法进行了改良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78例患者中 ,男 48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 42岁 ;其中脑出血 2 4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 36例 ,重度脑挫裂伤 18例。应用改进的气道湿化法 ,严格控制了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方法 :1喉喷雾器容量 47m l。玻璃瓶、钢管及喷头经清洁处理后予以高压蒸气灭菌 ,备用 ,橡胶气囊用 1∶ 2 0 0 84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备用。使用方法 :容器内加入雾化吸入液(0 .9%生理盐水 40 ml加庆大霉素 8万 U ,α-糜蛋白霉40 0 0 U,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 5 mg。)摇匀 ,对准…  相似文献   
83.
讨论成功救治的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伴发的副肿瘤天疱疮患者。女,56岁,因口腔溃疡1个月,全身皮疹10天入院。临床表现为口唇溃疡,躯干、四肢扁平苔藓样和多形红斑样皮疹,皮损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泡,孤立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空泡化和真皮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等副肿瘤天疱疮表现。患者血清行鼠膀胱为底物的IIF为阳性,表皮浸出物为底物免疫印迹试验发现190、210KD阳性条带。PET/CT检查示腹膜后肿物,彻底手术切除并经组织病理证实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按照我国自行总结的治疗方案,术前、术中及术后均给予静脉点滴免疫球蛋白,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手术后患者皮疹逐渐好转,术后两个月时复查躯干四肢皮损基本消退,术后半年口腔溃疡大部分愈合,无皮疹复发。  相似文献   
84.
[病例]女,47岁。因蝶窦、筛窦骨髓瘤入我院血内科。患者曾于1994年4月因胸、背及左下肢疼痛1年,左下肢活动困难20余天,骨穿示异常浆细胞占89%,免疫球蛋白IgG47 g/L,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0 38,红细胞2.36 × 1012/L,血红蛋白77g/L,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当时摄全身骨骼片未见骨质异常,血钙、血磷、肌酐、尿素氮均正常。经化疗3个疗程及干扰素注射治疗3个月后,胸背及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左下肢活动正常,IgG16.2 g/L,血红蛋白117 g/L,γ球蛋白0.21,骨髓浆细胞0.035。后定期联合化疗,每年3~4次,多次复查骨髓象、血象均处于缓解状态。1998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下垂,左眼视力下降伴头痛、眼胀,进行性加重,就诊多家综合性医院眼科,曾按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治疗无效。入院前做CT示双侧蝶窦、筛窦占位性病变,以双侧蝶窦、筛窦肿物性质待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人正常牙冠部牙本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在牙本质形成与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21颗人正常牙冠部牙本质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牙本质中TIMP-1的分布特点,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牙本质不同层的平均吸光度(A)值的差异.结果 人冠部牙本质全层均可见TIMP-1的免疫阳性染色.成牙本质细胞层、前期牙本质层及近釉牙本质界层较强,深层牙本质、中层牙本质和浅层牙本质强度逐渐减弱.结论 TIMP-1存在于牙本质全层,其在牙本质中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提示TIMP-1在调节牙本质基质的形成、改建及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的整体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试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种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80.00%;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均优于常规组(P <0.05);试验组护理干预优良率相比常规组更高(P <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在此类患者的护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能显著促进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对我院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以及采纳。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探讨超声指标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超声检测,出血组31例,非出血组34例,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诊断效能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脾脏长径(SL)是出血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一指标的AUC(P<0.05),预测EVB的诊断界值为0.40,其相应敏感性93.5%,特异性91.2%,正确性92.3%.结论 DPV,DSV,SL构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无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无痛护理组在常规护理上采用无痛护理。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进行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以及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结果无痛护理组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两组比较(89.0%比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6.3%)优于常规护理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5.1%)优于常规护理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6,P〈0.05)。结论采用无痛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微视频在临床麻醉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和实习医生共计3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教学组和微视频教学组,每组15名。两组学员分别参加常规教学和微视频教学,培训学员进入麻醉科培训6月后进行理论考核和临床能力考核,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培训学员进行评价。结果 微视频教学组学员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P <0.05);两组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记忆理论知识、临床操作能力、解决突发情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自我评估得分,微视频教学组学员高于常规教学组(P <0.05);微视频教学组学员教学满意度高于常规教学组(P <0.05)。结论 在麻醉专业的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采取微视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成绩,同时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0.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芙岩  杨佳颖  王志刚  李贤煜  陈鹏  杨洪军  郭娜 《中草药》2022,53(14):4512-4526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具有一致性,通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检测生物体系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终端和表型信息,揭示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作用机制。将中医药研究与代谢组学方法相互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之举,为探求中医药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奠定重要基础。通过对近10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中药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评价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