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88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血浆脑钠素水平测定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2例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ACS组),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BNP测定,并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发生情况。结果ACS组血浆BNP(36.45±14.96)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45±3.95)ng/L(P<0.01);在ACS组内,心肌梗死(AM I)亚组中血浆BNP(43.19±15.26)ng/L,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亚组(31.73±12.85)ng/L(P<0.01);正常对照组无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ACS组中,BNP>30 ng/L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5%,显著高于BNP正常亚组的16.3%(P=0.029),比数比(OR)2.146(95%可信区间为1.07~4.29),血浆BNP>30 ng/L判断心血管事件的阳性预测值为29.5%,阴性预测值为83.6%。结论血浆BNP检测对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预后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脂联素(APN)、脑钠肤(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70例扩张型心肌病CHF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20例正常人血浆APN和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①CHF组APN、BNP水平分别为(11.66±4.59)mg/L、(1079.78±550.76)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8±0.47)mg/L、(59.63±22.43)ng/L(均P<0.01);②心功能Ⅱ、Ⅲ、Ⅳ级组APN分别为(5.59±1.85)mg/L、(11.27±3.00)mg/L及(15.19±3.81)mg/L,BNP水平分别为(463.78±169.50)ng/L、(917.05±290.19)ng/L及(1 595.72±481.76)ng/L,随着心功能恶化二者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③CHF组治疗后APN(5.88±2.55)mg/L、BNP(547.25±234.88)ng/L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11.66±4.59)mg/L、(1 079.78±550.76)ng/L(均P<0.01);④CHF组血浆APN水平与BNP呈正相关(r=0.680,P<0.01).结论 CHF患者血浆APN和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心功能恶化而显著升高.CHF患者经治疗后随心功能好转血浆APN和BNP水平可降低.CHF患者血浆APN和BNP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3.
104.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1 82例冠心病、94例正常人及 3 8例X综合征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及运动高峰时QT离散度 (QTd)的变化。X综合征组运动前QTd明显小于冠心病组 (2 9.41± 1 5 .1 1msvs 5 4.3 0± 9.2 2ms ,P <0 .0 1 )、而与正常组 2 5 .3 0± 1 3 .2 1ms相似(P >0 .0 5 ) ;X综合征组运动高峰时QTd明显大于正常组 (4 9.92±1 0 .2 3msvs 2 3 .5 2± 1 4.3 2ms,P <0 .0 1 )。结论 :X综合征者运动时QTd明显增加 ,提示运动高峰时较大的QTd可反映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保护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所有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12.5~25 mg,每日3次;缬沙坦1组:缬沙坦80 mg,每日1次;缬沙坦2组:缬沙坦160 mg,每日1次.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1、6、12、18个月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同时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浓度.结果:治疗12、18个月,缬沙坦1、2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左心室重构各指标(除外缬沙坦1组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心功能各指标(除外缬沙坦1组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用药18个月不同剂量缬沙坦比较,缬沙坦2组较缬沙坦1组上述指标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AngⅡ水平治疗6、12、18个月缬沙坦1、2组和卡托普利组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缬沙坦1、2组升高明显,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醛固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1、6个月时开始降低, 治疗12、18个月时卡托普利组逐渐升高(无显著性差异),但缬沙坦1、2组仍明显减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一样,能有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其远期疗效可能优于卡托普利,且疗效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60例AMI患者(AMI组)发病第12小时、第3天、第7天血清中PIGF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于第14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PI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结果:AMI组发病第12小时、第3天PIG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小时、第3天、第7天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IGF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654;P<0.01),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呈显著正相关(r=0.845,0.684;P<0.01).结论:AMI时患者血清PIGF水平显著增高,AMI后第3天达到相对高值,第7天降至正常人群水平.P1GF水平可能影响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7.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研究旨在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 (CHD)慢性心力衰竭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选择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CHD心力衰竭患者 6 7例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 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合并高血压者 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合并高血压者 2 9例 ,所有患者均曾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心功能Ⅱ~Ⅳ级 (NYHA) ,年龄 4 0~ 76 (6 0 0± 9 9)岁。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 33例 :其中OMI患者 15例、UA者 4例、SA者 14例 ,平均年龄 (5 9 7± 10 2 )岁…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评价东莨菪碱在不使用呼吸机家猪基础麻醉中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 与结果 48头家猪分为东莨菪碱组和山莨菪碱(654-Ⅱ)组,基础麻醉后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532.08±105.67 ms与394.17±59.78 ms, 157.00±18.26 mmHg与178.63±20.73 mmHg, 118.63±16.51 mmHg与128.21±17.00 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东莨菪碱作为家猪的基础麻醉用药,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较654-Ⅱ小.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