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454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以腹壁下深血管为蒂的腹直肌肌皮瓣已在乳房和胸壁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最近又被成功地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本文对该组织瓣的应用解剖、设计操作、适应证和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3.
腮腺及咽旁间隙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多形性腺瘤。目前对手术切除范围和术后放疗的价值尚有不同意见。由于肿瘤包膜不完整(假包膜),单纯剜除肿瘤是不可取的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可达48%。过去,为了提高肿瘤剜除术后的局部控制率,术后常配合放射治疗,但仍有1.3%~2.7%的患者局部复发。此类患者的放 相似文献
54.
郑家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3,(4)
了解耳前面的血液供应,对于耳成形和耳廓组织瓣移植术十分重要。作者解剖20具尸体耳廓。通过注射乳汁溶液,以明确耳前面的血供情况,发现耳前面存在两组动脉网,三角窝-舟状窝网和耳甲网(图1),两者最终在对耳轮上沟通。三角窝-舟状窝网起自颞浅动脉(STA)耳上支的一个分支和耳后动脉的分支,后者穿过耳垂、三角窝,并越过耳轮缘达耳前面。耳甲网由2~ 相似文献
55.
郑家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3,(3)
作者回顾分析1957~1986年间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收治的41例腭部腺样囊性癌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0~82岁(平均54岁)。按肿瘤浸润范围和生长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17例):肿瘤局限于腭部,第二组(13例):临床或X线检查证实肿瘤侵及邻近组织,如鼻腔、副鼻窦或翼肌;第三组(11例):显微镜下检查,肿瘤浸润范围远远超出切缘(切缘阳性)。病理检查示,肿瘤侵及鼻粘膜、鼻甲和翼肌。38例肿瘤起于硬腭粘膜,2例起于软腭,1例位于软硬腭交界处。初诊时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远处转移证据,所有患者均以手术治疗,其中22例接受术后放疗。侵犯周围神经者,放疗剂量为50~60Gy;侵犯上颌骨者,放疗剂量为54~60Gy;切缘阳性者,放疗剂量为55~60Gy。分析患者年龄,肿瘤侵犯范围,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病理所见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正>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代研究表明,厌氧菌在其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最常见的细菌有类杆菌,梭形杆菌,胨球菌,胨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治疗时青霉素仍为首选药物,其次为灭滴灵,需要时宜及早建立引流,以免感染扩散,病情加重。牙源性感染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炎性疾患,多数牙源性感染发生于因龋病或创伤引起牙髓坏死的病人,牙周炎、冠周炎、外伤以及手术是其次的感染来源。许多牙源性感染最终 相似文献
57.
郑家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8,(3)
为了确定有计划的放疗加手术在治疗涎腺腺癌中的作用,作者对1960年以来收集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资料 1960年~1980年间共收治47例涎腺腺癌病人,男30,女17。平均年龄62岁(27岁~95岁)。平均随访期为9年。治疗方法:手术加术前或术后放射(50~60Gy,6~7周) 相似文献
58.
头颈部表皮样癌的皮肤转移十分少见,虽然一般认为发生皮肤转移者预后不良,但有关此类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尚无报道。作者回顾分析1983~1989年间Stanford大学医学中心收治的12例发生皮肤转移的头颈鳞癌患者,旨在明确以下问题:①发生皮肤转移者的预后,②与皮肤转移有关的原发灶,③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④原发灶确诊到发生皮肤转移的时同,⑤从治疗原发灶到发生皮肤转移的时间,⑥皮肤转移与其它部位转移的关系,⑦发生皮肤转移的可能机制。患者年龄37~79岁,男性9例,女性3例,原发癌部位包括鼻前庭、牙槽嵴、舌活动部、舌根、口咽、声门上区,2例原发灶不明,但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时,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头颈部鳞癌(HNSCC)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综合治疗,尤其是同期经一放疗,不仅保存了器官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也使晚期或复发性头颈部鳞癌患生存期得以延长。一些用于头颈部鳞癌治疗的新药,例如Topotecan,紫杉酚和Taxotere等,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正处试验中的基因治疗、分化治疗和免疫治疗,将为头颈部鳞癌的根治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60.
郑家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5,(4)
肌皮瓣已被广泛用于晚期头颈部癌肿的整复治疗,复发肿瘤可沿淋巴管和血管向局部及区域扩散。在应用胸大肌肌皮瓣整复的患者,癌细胞有可能扩散至胸壁和腋窝。复习文献,有关癌细胞沿肌皮瓣淋巴管转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