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4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颞叶癫痫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至KA大鼠海马后与宿主细胞的整合及其对损伤宿主的修复作用,从而为干细胞移植治疗颞叶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首先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培养使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且使用Feridex对干细胞进行标记.然后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将Feridex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至KA大鼠的海马内,观察移植后1周、2周、4周、8周和16周大鼠海马的脑电图、病理学和MRI改变情况.结果 与KA未移植组相比,移植组大鼠海马脑电图的波幅明显降低,最高降低达40%以上;KA移植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数与未移植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KA移植组海马损伤侧的Timm染色与未移植组相比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RI检查发现在神经干细胞移植后1周和2周时低信号改变区比较局限,但移植4周、8周和16周后低信号改变明显增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信号改变区逐渐增大.结论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至KA大鼠后能与宿主细胞进行整合,且对宿主海马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猫骨髓基质细胞诱导为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猫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方法从猫的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后用分化诱导因子(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胞体增大,镜下可见丰富的胞浆颗粒,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而且能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结论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在合适的条件下可扩增、形成克隆并诱导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征细胞,它们可考虑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组织端粒酶活性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治疗性克隆核供体细胞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CR-ELISA法检测不同年龄SD大鼠皮肤、肌肉、骨髓、脑和睾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1)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2)新生皮肤、肌肉和脑组织表达端粒酶活性,一月后则不再表达端粒酶活性;(3)一月至二年骨髓和睾丸组织均保持较高端粒酶活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程度与不同组织有关,骨髓和睾丸组织能维持较高端粒酶活性;骨髓组织中持续表达端粒酶活性的细胞可能足一种较好的核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y,AFM)观测胚鼠前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及成鼠骨髓诱导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表面的形貌结构,并比较两者的异同。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分别取怀孕10.5~14.5d胚鼠行前脑来源神经干细胞和成鼠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培养,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μg/L)维甲酸(300μg/L)持续诱导培养10d,以平板克隆法测定两种来源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进行观测。结果:光学显微镜下两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均表现为大圆形细胞,直径6~12μm,细胞形貌相似;但神经来源神经干细胞显示更强的增殖能力,其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大于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χ2=4.444,P<0.05);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观测到神经来源干细胞表面有较多颗粒样隆起,其表面粗糙,平均粗糙度为(18.5±2.0)nm,均方根粗糙度为(20.7±2.5)nm,而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表面相对光滑,其表面平均粗糙度为(10.2±1.2)nm,均方根粗糙度为(12.9±1.3)nm,两者经t检验统计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来源神经干细胞较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表面有更多颗粒样隆起,表面更粗糙,可能与其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特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传代培养,用AlamarBlue摄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IL-6及IL-6受体对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IL-6对干细胞中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IL-6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增殖作用明显增加,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其中20、100、200ng/mL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但2ng/mL与对照组、100ng/mL与200ng/m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0ng/mL与100ng/mL组之间有差异(P<0.05)。IL-6受体可抑制干细胞的增殖,单独应用IL-6受体,100ng/mL、200ng/mL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L-6与IL-6受体联合应用可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但增殖作用比单独应用IL-6组差,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IL-6浓度的增加,干细胞中的STAT3表达增加,20、100、200ng/mL组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100ng/mL组的IL-6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有较好的增殖促进作用;IL-6受体可抑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应用IL-6和IL-6受体增殖效果不如单独应用IL-6,提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表面自身具有IL-6受体;IL-6通过增加STAT3表达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菲立磁(FE)和转染试剂多聚赖氨酸(PLL)体外磁性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其标记BMSC的最佳浓度。方法无菌条件下行股骨取髓,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兔BMSC,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使用不同浓度(5、12.5、25、37.5μg/m1)的FE-PLL标记BMSC。采用普鲁士蓝染色、CCK-8法、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免疫细胞染色等方法,检测FE—PLL标记兔BMSC的效率及其对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的影响。结果FE可以高效率标记BMSC,被标记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淡黄或深黄,颜色深浅与所加FE的剂量呈正相关。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5、12.5、25μg/ml各组FE对细胞无不良影响,而37.5μg/ml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CCK一8测定的生长曲线表明:除37.5μg/ml组外,其他各组细胞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各组FE-PLL标记BMSC胞质内均可见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电镜结果显示:各组FE-PLL标记的BMSC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其含铁囊泡的数量依FE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FE可以用来体外标记兔BMSC;其标记效率随FE浓度增加而增高,最佳浓度为25μg/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胶质瘤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肿瘤干细胞,并初步探讨其生长特性. 方法 收集脑胶质瘤手术标本并获取细胞,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白血病细胞抑制因子(LIE)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液原代培养,再经免疫磁珠分离得到CD133+细胞.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CD133、NSE和GFAP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CD133+细胞,比较不同恶性级别胶质瘤组织的CD133+细胞生长情况,并用CCK8法比较CD133+和CD133-细胞对替尼泊苷(VM-26)的耐药性. 结果 从胶质瘤组织中成功分选获得CD133+细胞,这些细胞能自我更新,增殖,并分化成NSE+和GFAP+的细胞.恶性度高的胶质瘤组织中CD133+细胞生长速度明显比低级别中的CD133+细胞快,且CD133+细胞在含有VM-26培养基中的存活细胞数显著多于CD133-细胞(P<0.05). 结论 胶质瘤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耐药性,高恶性度胶质瘤组织中的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8.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安全性。方法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上清分别进行无菌试验、支原体检测、热原质检测和异常毒性试验。结果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上清经培养无细菌和真菌生长,PCR检测未扩增出支原体的特异性片断,培养上清的热原质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度,进行异常毒性试验的动物在观察期内未出现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结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不含有对人体移植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整个培养流程和培养体系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Scriptaid对小鼠体细胞核移植(SCNT)克隆胚体外发育的影响及提高移植效率的新途径. 方法 以C57/BL6小鼠卵母细胞为受体、卵丘细胞为供体进行SCNT,构建克隆胚,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克隆胚分为5组,分别在含0 nmol/L(阴性对照组)、50、100、250、500 nmol/L Scriptaid的无钙激活剂中激活6h,然后在含相应浓度Scriptaid的KSOM培养基中处理4h,最后转移至KSOM培养基中孵育 96h.观察、记录各组克隆胚的发育情况并进行囊胚细胞计数. 结果 各组克隆胚激活率和2-cell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 nmol/LScriptaid组的囊胚形成率(24.2%)和囊胚细胞数(56.27±2.43)与0 nmol/L组、50 nmol/L组、100nmol/L、500 nmol/L Scriptaid组之间(其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3%、6.5%、9.4%和6.9%,囊胚细胞数分别为44.67±1.53、50.25±1.26、52.33±2.50和50.75±1.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50 nmol/L Scriptaid能有效提高小鼠SCNT克隆胚体外早期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的遗传安全性。方法 (1)体内实验:分离提取并传代培养雄性SD大鼠的BMSCs。将微量药物注射套管植入并固定于12只雌性SD大鼠左侧侧脑室3 d后, 用气压精密打击器对大鼠右侧大脑皮层进行打击以制备成中度TBI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 h、3 d、6 d、9 d、12 d时经套管对TBI大鼠进行单次/多次BMSCs输注(2.5×105个/次, 总体积10 μL), 并分别取造模后48 h、72 h、10 d和14 d时TBI大鼠(每时间点3只)的脑组织制备成石蜡标本,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 应用RNAscope?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与移植的BMSCs的共定位情况, 以观察同种异体BMSCs移植至TBI宿主体内后是否与宿主脑内细胞发生整合现象。(2)体外实验:先将冻存复苏的小胶质细胞株BV2用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慢病毒颗粒转染, 再将pHrodo RED探针预标记的BMSCs与经脂多糖预处理的BV2细胞分别按一定比例(BV2∶BMSCs=1∶1、1∶2、2∶1)进行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