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53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廷伟  邹云雯 《齐鲁医学杂志》2011,26(5):427-429,43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支架复合体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可行性。方法体外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移植前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每组10只,采用立体定位移植方法分别于各组脊髓损伤部位植入细胞培养基、BMSCs悬液、人发角蛋白+BMSCs细胞悬液。移植后第1、2、4、8周应用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移植后第8周处死大鼠,取T9~T11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各时段大鼠BBB评分均优于对照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优于单纯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F=25.64,q=11.86~20.79,P<0.05)。HE染色观察见3组脊髓均严重受损,灰白质界限模糊,均有空洞和坏死瘢痕组织,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空洞较其余两组少。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移植部位以及头尾端距离移植中心约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论 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后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有效促进陈旧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后肢功能的恢复,其效果较单纯干细胞移植显著。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应用促细胞生长物质(GS)对脊髓损伤后期大鼠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应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MSCs,10 mg/L的BrdU标记细胞核。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以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制模后2周随机分为MSCs+GS组、MSCs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伤后2周各组损伤处分别注入MSCs+GS、单纯MSCs、培养液。分别于伤后1、2、3、4、5、6周进行BBB评分;损伤后6周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及其上下各1 cm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和BrdU阳性细胞及GAP-43的相对表达。结果制模后1~2周3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F=0.322、0.044,P>0.05),3~6周MSCs+G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较MSCs组和对照组高(F=13.729~97.187,P<0.05);MSCs+GS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及头、尾端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同时,MSCs+GS组及MSCs组损伤节段脊髓内GAP-43的表达面积明显多于对照组,MSCs+GS组多于MSCs组。结论 MSCs移植联合GS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移植治疗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对48只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4周后4组分别注射BMSCs+BDNF、BMSCs、BDNF及DMEM干预。分别于移植后1、2、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的分布,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BMSCs+BDNF组及BMSCs组的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均得以存活。BMSCs+BDNF组与BMSCs组及BDNF组比较,脊髓空洞较少并且GAP-43阳性表达面积较高(F=35.57,q=4.97~25.84,P<0.05)。BMSCs+BDNF组BBB评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51,q=3.89~11.57,P<0.05)。结论 BMSCs+BDNF联合移植对于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4.
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在椎板切除术后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发生率为10%~40%[1-2]。FBSS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成纤维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蛋白的作用及机制,以探讨IL-1β对硬膜外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NIH3T3细胞随机分为IL-1β组I、L-1β+SB202190(p38 MAPK特异性阻断剂)组和对照组,各组经无血清培养20 h后,IL-1β组加入10μg/L的IL-1β,IL-1β+SB202190组用10μmol/L的SB202190预作用1 h后加入10μg/L的IL-1β,对照组直接加体积分数0.02的血清。各组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α2基因(COL1A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OL1A2蛋白的表达。结果 IL-1β组COL1A2 mRNA和COL1A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IL-1β+SB202190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55.67、251.01,q=11.88~28.79,P<0.01);IL-1β+SB202190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q=1.88、2.93,P>0.05)。结论 IL-1β可能通过抑制NIH3T3细胞COL1A2的合成而抑制硬膜外瘢痕的形成,p38信号通路在IL-1β抑制瘢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背景: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是一种生物性制晶,经特殊的牛物化学方法处理后具有抗原性小、可被吸收和可刺激神经纤维生长等优点,预计其效果较其他非神经移植材料佳.目的:观察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相容性,及其对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是以经特殊控制性生物化学方法处理后的人发为基质,外包一层生物膜构成的复合体,经特殊的生物化学方法处理后具有抗原性小,可被吸收和可刺激神经纤维生长等优点.方法: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成3组,将其坐骨神经切取10 mm,分别用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大白鼠自体骨骼肌和未经特殊处理的人发连接神经两断端.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12,24周进行组织形念及解削学观察.结果:术后第8周非神经移植材料组坐骨神经两断端之间出现白色新生组织;第12周白色新生组织出现于移植材料腔隙;第24周移植材料腔隙被充满,人发被初步降解,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有大量呈无序排列的再生神经纤维,透射电镜下可见人发周围许旺细胞增殖并形成髓鞘.肌肉组和普通人发组未出现上述变化.结论:人发角蛋白非神经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并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57.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不同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及浓度依赖性.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信号传导途径中特异性激酶抑制剂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成熟化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3组:第1组用含体积分数2%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用含10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培养基培养;第3组先加入质量浓度为50 μg/L的Anti-TNFRSF1B作用1 h后,倒出培养基再加入含有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Ⅰ型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Ⅰ型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一定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其信号传导途径特异性激酶发生磷酸化或蛋白被激活,信号通路被激活,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活化,明显降低Ⅰ型胶原的表达.加入其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Anti-TNFRSF1B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效应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并未完全消除,这更进一步证明肿瘤坏死因子α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 通过研究串珠素shRNA慢病毒转染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在抑制硬膜外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培养小鼠NIH3T3,并分为3组:未转染的NIH3T3组(对照组)、GFP慢病毒颗粒转染组(GFP组)和串珠素shRNA慢病毒颗粒转染组(shRNA组).GFP组和shRNA组转染1周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慢病毒载体转染目的细胞所需的合适MOI值及GFP表达时间.确定慢病毒载体转染目的细胞合适的MOI值后,以此条件进行目的基因转染.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及噻唑蓝(MTT)法来检测转染后细胞mRNA、蛋白质表达及细胞增殖水平的差异. 结果 RT-PCR检测表明,串珠素RNA在对照组与GFP组高表达,在shRNA组低表达,shRNA组分别与对照组和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串珠素蛋白质水平在对照组与GFP组高表达,在shRNA组低表达,shRNA组分别于对照组和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d各组吸光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d对照组与GFP组细胞增殖接近正常,shRNA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对照组与GFP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sh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串珠素shRNA慢病毒转染可以有效抑制NIH3T3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9.
1997年7月~2002年6月,我们共收治老年创伤病人92例,现就围手术期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0.
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了解应用3种前路内固定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性骨折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效果。②方法 2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在进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分别应用AO圆棒内固定系统、TSRH棒钉系统和SDRS棒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比较手术情况、神经恢复情况及随访时椎体角度丢失情况。③结果 随访3~38个月,所有病人治疗效果满意,内固定物本身未造成并发症。④结论 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早期功能锻炼奠定了基础,在脊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