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53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支架复合体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可行性。方法体外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移植前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每组10只,采用立体定位移植方法分别于各组脊髓损伤部位植入细胞培养基、BMSCs悬液、人发角蛋白+BMSCs细胞悬液。移植后第1、2、4、8周应用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移植后第8周处死大鼠,取T9~T11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各时段大鼠BBB评分均优于对照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优于单纯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F=25.64,q=11.86~20.79,P〈0.05)。HE染色观察见3组脊髓均严重受损,灰白质界限模糊,均有空洞和坏死瘢痕组织,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空洞较其余两组少。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移植部位以及头尾端距离移植中心约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论 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后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有效促进陈旧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后肢功能的恢复,其效果较单纯干细胞移植显著。  相似文献   
42.
胸腰椎前路三种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3.
①目的评价外固定支架与交锁髓内钉序贯联合应用治疗复杂胫骨干骨折的效果。②方法19例病人22个复杂胫骨干骨折初期应用外固定支架先行临时固定,后按计划接受交锁髓内钉治疗。③结果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平均为10d(3~49d)。所有病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个月(4~10个月),其中2例病人接受了交锁髓内钉的动力化,将长骨折段的锁钉去除。还有2个肢体出现锁钉断裂,但骨折最终愈合。没有出现交锁髓内钉置换后的深部感染。④结论对于复杂的胫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与交锁髓内钉序贯联合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4.
①目的 了解股骨颈骨折后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病理机制。②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PV 90 0 0法 )及TUNEL法 ,对 6 0例 (分为早、中、晚期组 )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 ,bcl 2、TNF α表达及细胞凋亡检测。③结果  6 0例标本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空骨陷窝化 ,并可见到骨细胞的凋亡。bcl 2表达中期组较早、晚期组强 ,TNF α表达晚期组较早、中期组强 ,细胞凋亡晚期组较中期组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 =6 .5 32、7.2 36 ,q =4 .2 38~ 6 .32 1,P <0 .0 5 )。④结论 股骨颈骨折后骨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 ,若在股骨颈骨折后的 10~ 2 0d内采取恰当的临床干预治疗 ,则有可能对股骨颈骨折的愈合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5.
显微外科近年发展飞快,各种游离皮瓣移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一个理想的皮瓣最好是血管蒂长,血管口径大,皮瓣切取容易,皮瓣的脂肪层不要太厚且厚度均匀而面积大,皮瓣又有良好感觉。目前尚无十全十美的皮瓣,而近年国内外介绍的肩胛区皮瓣比较接近上述标准。现将我院进行的1例报告如下。刘××,男,32岁,工人。因右足背疤痕5年于1983年10月14日入院。5年前被机器挤伤右足。皮肤撕脱,伸肌腱断裂、跖骨粉碎骨折。在当地行清创及植皮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46.
髋臼后壁骨折在髋臼骨折中较多见.因致伤暴力较大,常合并髋关节后脱位,重者伴有坐骨神经损伤,手法整复较困难,尤其关节内有游离骨折碎骨片者,效果不理想,致残率较高.1995年5月~1998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病人11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能量创伤日益增多。臂丛神经损伤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很高。临床上对臂丛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神经移位修复。神经移位多应用丛外动力源神经健侧C_7、膈神经、肋间神经、副神经及颈丛运动支等移位修复损伤的臂丛神经,而应用丛外动力源神经同侧臂自身的神经干、股或束支作为动力源神经移位报道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角度. 方法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⑧研究载距突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学,④观察跟骨中部螺钉模拟内固定及测量相关角度,⑤随访观察27例经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效果. 结果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最大及最小厚度分别是50°±5°、69°±5°、(41.75±1.76)mm、(12.14±1.60)mm、(4.81±1.07)mm;载距突中关节面下方的骨小梁结构致密,并且与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致密骨小梁相连续;载距突与走行于其内侧的肌腱血管关系密切;在冠状面上测量自后关节面到载距突的三个进针点打入克氏针的最佳进针方向分别是:最低点向上25°±5°、最高点向下3°±3°、中点向上13°±3°;根据以上测量值进行手术,无患者出现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疗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8.9%. 结论载距突是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中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载距突基底部的最小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载距突与后关节面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测定不同年龄以及退变腰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活性,探讨蛋白多糖酶与年龄、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个腰椎间盘的蛋白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其中8个腰椎间盘来自胎儿,6个是退变的成人腰椎间盘,6个是正常的成人腰椎间盘.用含有10mmol/L CaCl2的0.05mol/L Tris/HC对腰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进行提取,用1mmol/L APMA将其激活,与取自牛肩胛软骨的蛋白多糖单体底物进行反应,以酶标仪来测定蛋白多糖酶的活性.结果 胎儿腰椎间盘、退变成人腰椎间盘以及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的蛋白多糖酶活性的吸光度值分别是1.963±0.487、1.719±0.337、0.870±0.133.胎儿腰椎间盘与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变成人椎间盘的吸光度值也高于正常成人椎间盘(P<0.01). 结论腰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酶活性与年龄、退变相关.  相似文献   
50.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是脊柱外科的常见创伤 ,常用的前路内固定器械较多 ,自 1999~ 2 0 0 2年应用VentroFix、TSRH和SDRS前路内固定手术 2 8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18~ 6 1岁 ,平均39岁。致伤原因 :车祸 18例 ,高处坠落 6例 ,其他原因 4例。受伤位置为T11~L3 ,根据Denis对脊柱损伤的分类方法 ,均有中柱损伤 ,为不稳定型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5~ 10d ,平均 6 3d。神经损伤ASIA分级 :A级 4例 ,B级10例 ,C级 8例 ,D级 6例。AO圆棒内固定系统 (VentroFix) 15例 ,SDRS棒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