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45篇 |
综合类 | 53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 在尸体标本上评估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10具尸体左、右两侧枕骨髁上分别置入直径为3.5 mm、长度为20.0 mm的螺钉,操作后行尸体枕颈部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CT图像上测量枕骨髁螺钉与椎动脉、脊髓、舌下神经管等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并测量螺钉长度、上倾角、内倾角、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及进针点与枕骨髁内侧壁的距离. 结果 10具尸体共20侧枕骨髁均成功置入螺钉,三维CT重建后枕骨髁螺钉位置均满意,未伤及脊髓、神经根、舌下神经及椎动脉.左、右侧枕骨髁螺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20.96±0.87)、(20.59 ±0.54) mm,平均上倾角分别为11.24°±0.71°、11.11°±0.61°,平均内倾角分别为31.00°±1.59°和30.85°±0.97°,枕骨髁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平均分别为(4.84±0.52)、(4.70±0.27) mm,进钉点与枕骨髁内侧壁的距离平均分别为(5.13±0.79)、(5.04±0.68) mm. 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枕骨髁可以置入螺钉固定,且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结构,枕骨髁螺钉置入固定技术可作为传统枕颈融合手术方法的改进或补充.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比较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收治36例(41侧)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其中26例(30侧)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男10例11侧,女16例19侧;年龄51~73岁,平均61.6岁;左11侧,右19侧.按AO分型:A3型4侧;B1型4侧,B2型6侧,B3型4侧;C1型3侧,C2型4侧,C3型5侧.10例(11侧)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组),男3例3侧,女7例8侧;年龄53~78岁,平均56.2岁;左4侧,右7侧.按AO分型:A3型2侧;B1型2侧,B2型1侧,B3型2侧;C1型1侧,C2型1侧,C3型2侧.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1 h.内固定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主要骨块的移位方向选用掌侧或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外固定组均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根据Dienst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内固定组优19侧,良9侧,可2侧,优良率为93.3%;外固定组优2侧,良4侧,可1侧,差4侧,优良率为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3,P=0.030). 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钢板内固定的疗效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相似文献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