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颞下微骨窗入路的显露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并灌注好的尸头标本10例,在各个标本上模拟颞下微骨窗入路的切口,以颧弓为基线,做3.0cm×2.5 cm大小的骨窗,在显微镜下观察显露的范围和测量重要结构的距离. 结果 颞下微骨窗入路,可以显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小脑幕游离缘、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1 ~ P2段、三叉神经根水平以上的脑桥和中脑的腹外侧面、前、后床突以及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垂体柄上段. 结论 该入路可有效的保护颞浅动脉及面神经浅支,对颞肌的损伤小,可减少传统颞下入路在开颅过程中对头皮、颅骨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可较好的显露鞍上区、岩斜区、小脑幕切迹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χ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 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单因素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胸部损伤、多发合并伤、休克明显增加其死亡率。结论合并颈椎损伤、胸部损伤、多发合并伤、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仔细迅速的体检,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损伤及早颈部制动防止二次损伤,积极抗休克治疗,尽早手术控制胸腹腔内出血,合理的救治顺序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对16例TCCF患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2例瘘口一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部颈内动脉闭塞4例,其中1例球囊早脱。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机制,探讨镁离子对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备大鼠重度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分为创伤组(n=25)、生理盐水组(n=40)和硫酸镁组(n=40)。硫酸镁组伤后半小时给予25%硫酸镁(750μmol/kg),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于伤后6小时、24小时、3天、5天及7天5个时相点处死。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大鼠海马区的组织病理改变,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使用硫酸镁干预后对上述表达的影响。结果①Bcl-2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仅见极少量Bcl-2阳性细胞,着色淡。在伤后6小时即有大量的Bcl-2阳性细胞,随时间渐增,24小时达到高峰,3~7天逐渐减少。②Bax蛋白的表达:在DAI后大鼠海马区有大量Bax阳性细胞,在伤后6小时就有所增加,24小时显著增加,3天达到高峰。Bcl-2/Bax值在损伤后随时间逐渐上升。③硫酸镁组中,海马区的Bax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减少,而Bcl-2相应增加,Bcl-2/Bax比值也是上调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海马区神经元存在有迟发性细胞死亡即凋亡现象。Bax与Bcl-2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硫酸镁可通过抑制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和功能重塑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组(TBI)、亚低温组(MIH).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随即亚低温干预4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改变;动物处死后分别获取脑、胃、回盲部、距回盲部15 cm处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大鼠TBI后胃明显扩张,胃壁变薄,胃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上皮脱落,黏膜下层有出血,肠腔扩张胀气,肠黏膜出血坏死、绒毛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绒毛间隙增大,杯状细胞减少.胃黏膜充血血管计数和肠黏膜绒毛断裂数显示6 h TBI组与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和72 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力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运动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运动波幅值TBI和MIT组均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MIT组低于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测定显示6 h TBI组和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和72 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对大鼠胃肠黏膜和胃肠动力皆有影响,MIH干预后短期效应不显但长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HBs)的影像学、病理和治疗分析,探讨HBs的诊断、形成原因和疗效. 方法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肿瘤切除术治疗35例颅内HBs患者,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小囊大结节型和完全实质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SE和CD34的表达.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死亡.出院后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3年.其中1例复发(大囊小结节型)行伽玛刀治疗.HE染色显示纤细血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分隔脂质胞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不同类型肿瘤CD34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囊小结节型肿瘤NSE阳性细胞数最多,小囊大结节型其次,实质型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Bs无特殊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是主要诊断方法.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全切除是降低复发的关键.HBs囊腔的形成与肿瘤间质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23例术后按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评定预后: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7例,Ⅳ级1例,死亡1例。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损伤轻、疗效优、预后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轻型颅脑损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后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眼外肌运动、眼睑活动、瞳孔大小分析2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及功能恢复,随访时间平均为14.2月(3个月~2年)。结果 15名男性患者和5名女性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最常见的外伤原因是交通事故65.4%(13例);眼内肌麻痹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和眼内肌麻痹的恢复率分别是95%(19例),83.3%(17例)和50%(10例)。结论眼球活动受限是影响轻型颅脑损伤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蝶骨骨折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机制参与了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