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34篇 |
综合类 | 50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Mdivi-1)对匹鲁卡品(PILO)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 CON)组、PILO组、PILO+DMSO组和PILO+Mdivi-1组,PILO组又分为癫痫持续状态( SE)2 h、8 h、24 h和72 h 4个亚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分别采用Niss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损伤,比色法检测SOD活力及MDA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Drp1、细胞色素C( Cyt C)、凋亡诱导因子(AIF)和cleaved-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PILO组(114.571±5.420)相比,PILO+Mdivi-1组海马神经元数目增加[(157.429±6.183);F =68.693,P <0.001]。与 PILO 组 SE 24 h 亚组[(113.429±4.980),(6.102±0.193)]相比,PILO+Mdivi-1组SOD活力增加[(138.571±3.380);F=21.779,P<0.001], MDA含量减少[(4.353±0.231);F=27.226,P<0.001]。与PILO组[(0.594±0.020),(1.099±0.015)]相比, PILO+Mdivi-1组线粒体Cyt C 增加[(0.897±0.015);F=296.177,P<0.001],细胞质Cyt C 减少[(0.433±0.010);F=562.684,P<0.001]。与PILO组[(0.878±0.037),(1.465±0.076)]相比,PILO+Mdivi-1组线粒体AIF增加[(1.279±0.051);F=59.298,P<0.001],细胞核AIF减少[(0.896±0.044);F=46.424,P<0.001]。与PILO组(0.587±0.192)相比,PILO +Mdivi-1组 cleaved caspase-3减少[(0.463±0.022);F =40.500,P <0.001]。结论:Mdivi-1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抑制Cyt C释放、AIF移位及caspase-3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33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10年,右下肢麻木15d入院。10年前无诱因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抽搐,伴尿失禁,肢体抽搐约2 min好转,7 min后意识有所恢复,后间隔约10 min再次发作,至当地诊所给予地西泮静脉滴注,反复发作约45次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每年25次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每年23次,多于春、秋季节好发,晚上多发,每次发作抽搐43次,多于春、秋季节好发,晚上多发,每次发作抽搐45次,均需给予地西泮治疗,醒后有认知障碍,约105次,均需给予地西泮治疗,醒后有认知障碍,约1015 d后恢复正常。口服多种抗癫痫药物,控制不佳,近10年记忆力、计算力逐渐下降。15 d前出现右下肢麻木,症状持续 相似文献
13.
20例发作期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视频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偏头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但对于发作性头痛或眩晕易被误诊为癫痫 ,近两年我们收治该类儿童几十例 ,并进行了 2 4小时视频脑电图 (V -EEG)检查 ,其中 2 0例在V -EEG检查中有临床发作 ,现将 2 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V -EEG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14岁 ,平均 9 17± 3 17岁。发病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14岁。1 2 临床特点 发作性头痛 15例 ,头痛持续时间最短约 30分钟 ,最长 5小时 ,平均 2 6 7± 1 5 6小时。双侧头痛 10例 ,单侧头痛 5例 ,为颞部搏动性疼痛 ,呈中 -重度疼… 相似文献
14.
15.
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优于吡拉西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比较尼麦角林与吡拉西坦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8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2组。尼麦角林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68±s7a),服用尼麦角林片10mg,tid,治疗8wk。吡拉西坦组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69±8a),服用吡拉西坦1.2g,tid,治疗8wk。结果:尼麦角林组总有效率为79%,吡拉西坦组为55%(P<0.05);记忆商数(MQ)和长谷川痴呆量分(HDS)尼麦角林组分别增值12±11分和7±6分,吡拉西坦组分别增值5±8分和4±4分,2组间比较P<0.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吡拉西坦 相似文献
16.
A型肉毒毒素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对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31例偏侧面肌痉挛、9例睑痉挛、3例痉挛性斜颈、2例Meige综合征和1例痛性痉挛患者均点皮下或肌注BTX-A,并随访6个月,对治疗后第7天,3个月和6个月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后7d、3个月、6个月的有效率为91.3%、97.8%和71.7%,痉挛程度分级变化均有显著性(P<0.05)。6例出现轻微的局部不良反应,2例左右自然消失。46例中1例无效。结论:BTX是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见效快,安全有效和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促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组98例,分为脱髓鞘治疗组(A)50例及脱髓鞘对照组(B)4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混合型组88例,分为混合型治疗组(C)45例,混合型对照组(D)4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单纯轴索病变组39例,分为轴索型治疗组(E)21例,轴索型对照组(F)18例。A,C,E组常规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4 g·kg~(-1)·d~(-1),连用5 d等治疗并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B,D,F组仅常规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4g·kg~(-1)·d~(-1),连用5 d等治疗,疗程结束后做神经功能评价及肌电图评价。结果:脱髓鞘组中A组的明显好转、痊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明显高于B组,P<0.05;混合型组中C组在明显好转、痊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恢复较D组明显提高,P<0.05;轴索型组中E,F组在临床明显好转及痊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波幅恢复E较F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髓鞘的再生和轴索的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戊四氮点燃大鼠颞叶和海马区PX1mRNA和CX36mRNA的表达及阻断剂甘珀酸的干预作用。方法 K组、CBX、NS组SD大鼠各10只,K组、CBX组用PTZ点燃,再分别用生理盐水CBX干预3d,NS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3组大鼠的行为变化,采用RT-PCR方法观察颞叶和海马区PX1mRNA和CX36mRNA的表达。结果①K组,CBX组28d左右均达到点燃,NS组大鼠行为学无变化。②PX1mRNA在海马和颞叶的表达均为K组〉CBX组〉NS组(P〈0.05),各组海马区的表达高于颞叶(P〈0.05)。CX36mRNA在海马和颞叶的表达均为K组〉CBX组〉NS组(P〈0.05),各组颞叶的表达高于海马区(P〈0.05)。结论 PX1和CX36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发展,其阻断剂CBX有潜在的抗惊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咽癌的神经系统症状、治疗及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以神经性症状为首发的鼻咽癌临床资料.结果 头痛是鼻咽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眼外肌麻痹、后组颅神经损伤、听力减退.结论 鼻咽癌原发病灶靠近颅底,扩散力强,易出现头痛、颅神经损伤等神经系统症状.鼻咽镜下活检、颅底薄层扫描是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医学生参与式教育研究是现代医学院教育的研究方向之一,提高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医学生的技能,结合一系列的现代教育工具,医学生参与式教育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