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中西药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患儿30例采用菌栀黄注射液灌肠及培菲康口服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结果: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儿治疗过程中胆红素下降速度及黄疸消退时间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菌栀黄注射液灌肠及培菲康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及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在前期工作定位的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CHD)易感区域12q13内,选取GLI1基因编码区内2个已知单核苷酸多态(SNP):rs11553626和rs2228226,检测其在单纯性CHD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单纯性CHD的相关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收集的180例单纯性CHD患者及200名正常人,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结合测序分析2个SNP位点基因型,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CHD组和对照组各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rs11553626位点未检测到多态;rs2228226位点存在G/C多态,CHD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χ2=8·956,P<0·005)及基因型频率分布(χ2=11·286,P<0·005)差异显著,CHD组G等位基因频率及GG、GC基因型频率增高,CC基因型频率降低。结论GLI1基因编码区SNP位点rs11553626在中国东北人群中可能不存在多态性;rs2228226位点与单纯性CHD有明显的相关性,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发生CHD的危险性相对增高。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与阿尔茨海默病γ-分泌酶的相关性。方法 CD147 c DNA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并通过遗传霉素G418筛选CD147超表达细胞。超表达细胞设为实验组,正常细胞设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两组CD147含量,Elisa分析两组Aβ40和Aβ42含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CD147含量分别为(40.23±0.20)μg/μL和(27.98±0.12)μg/μL,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90.97,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Aβ40与Aβ42总含量分别为(141.05±2.13)pg/m L和(323.41±2.78)pg/m L,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90.19,P0.05)。结论随着CD147含量的增加,Aβ的生成减少,而γ-分泌酶是生成Aβ的限速酶,可知γ-分泌酶随着CD147含量的增加而呈负增长,提示CD147对γ-分泌酶的活性起着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6.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在马蹄内翻足患者肌肉组织中存在FHL1基因表达下调,并利用凝胶阻滞实验在体外初步验证了HOXD13和FHL1基因启动子区转录因子预测位点的结合作用,但凝胶阻滞实验结果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体内转录调控蛋白和DNA结合的状况.目的:应用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验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足部肌肉组织中FHL1,HOXD13基因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应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验证在胚胎足部发育时在体内HOXD13和预测结合位点的结合作用.方法:15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肌肉组织标本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小儿外科提供,3份同年龄组正常儿童足部肌肉组织由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提供,1例孕13周流产胚胎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妇产科提供.所有标本使用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及3例同年龄组正常儿童足部肌肉组织HOXD13和FHL1表达情况;并用软件预测FHL1基因上游HOXD13的结合位点,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验证胚胎发育时HOXD13和FHL1的相互作用,以不表达HOXD13蛋白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与同期正常儿童足部肌肉组织相比,15例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肌肉组织中有7例存在FHL1基因蛋白质水平表达下调,而这7例患儿中有5例同时存在HOXD13基因蛋白质表达下调.沉淀的人胚胎足部组织染色质中有预测HOXD13结合位点的扩增,无对照位点的扩增,对照脑组织中无预测位点的扩增.结果进一步验证显示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部肌肉组织中FHL1、HOXD13基因表达下调;人类胚胎肢体发育过程中HOXD13蛋白可以和FHL1启动子区的预测位点结合发挥其转录调节作用.提示在人胚胎足部发育时,HOXD13表达下调导致了FHL1表达水平的下调,进而影响了足部肌肉生长发育和分化导致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产前分子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2名来自不同家系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携带者所怀胎儿进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在采用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母体基因组DNA污染后,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和DNA斑点杂交的方法对胎儿1羊水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应用PCR-RFLP和DNA序列测定对胎儿2羊水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结果在针对R617G突变的扩增阻滞突变系统中,当使用突变引物时,从胎儿1羊水DNA、胎儿1母亲基因组DNA均扩增出185bp的预期特异性条带,而胎儿1父亲和对照则未扩出。在斑点杂交反应中,应用R617G突变型探针时,只有胎儿1羊水细胞及其母亲外周血基因组DNA出现特异性显色斑点。在第2个家系中,先用PCR扩增出横跨P534R突变位点的基因组DNA片段(506bp),应用HoeⅡ酶切此产物,胎儿2以及其父亲、无关对照均未见切割,其母亲的部分产物被切割成396bp和110bp两个片段。对此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未在胎儿2中检测出P534R突变。结论胎儿1带R617G突变,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半合子;胎儿2不带P534R突变,为正常半合子。 相似文献
28.
肾上腺随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mphy,ALD)是一种主要侵犯大脑白质、肾上腺等器官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可将ALD分成儿童随型、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型等7种表型。各型的共同特征是极长链饱和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在体内蓄积,引起大脑白质脱髓鞘、肾上腺功能不全等病理改变。其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xq28,称ABCD1基因。ALD的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尤以儿童大脑型为甚,患者发病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年左右。到目前为止,对ALD尚无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也无法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对ALD携带者所怀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防止携带ABCD1突变的婴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对2个ALD家系实施了产前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9株,剔除重复菌株,对其临床感染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改良微孔板法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检测4种主要毒力基因(Stmpr1、Stmpr2、smf-1、Smlt3773locus)的携带状况。结果临床分离的7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标本62例、肺泡灌洗液6例、分泌物8例、尿液3例;分离率最高的科室是呼吸及重症医学科29例,其次是神经外科28例,其余来自全科医学科、内分泌科、肾病血液科及骨科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中,男性居多,有51例(64.6%);大多数患者在检测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前均使用过2~5种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大于3种的患者占比高达64.5%,主要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82.3%)、碳青霉烯类(53.1%)和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63.3%)。79株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2.6%和3.8%,未发现对米诺环素耐药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试验的结果表明,生物膜形成能力A_(492)为0.50±0.42,不同性别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力基因检测显示,Stmpr1、Stmpr2、smf-1、Smlt3773locus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5.9%、91.1%、93.7%和44.3%。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以男性患者居多,且大多数患者有多种抗菌药物的应用史,细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热敷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热敷。对比两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干预14 d后疼痛评分(2.32±0.74)分,低于对照组的(3.65±0.90)分;观察组干预14 d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分别为(7.69±0.37)分、(5.01±0.39)分、(12.85±1.29)分,高于对照组的(6.91±0.58)分、(4.28±0.46)分、(11.03±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中药封包热敷能够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