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0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比较吗氯贝胺和丙米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0 7例抑郁症分成 3组。吗氯贝胺双盲组 (吗氯贝胺组 ) 2 5例 (男性 16例 ,女性 9例 ;年龄 36a±s 10a) ,予吗氯贝胺 2 0 0mg ,po ,bid。丙米嗪双盲组 (丙米嗪组 ) 2 6例 (男性 14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6a± 12a) ,予丙米嗪 10 0mg ,po ,bid。吗氯贝胺开放组 (开放组 ) 56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39a± 13a)予吗氯贝胺 2 0 0mg ,po ,bid ;均 4wk为一个疗程。结果 :吗氯贝胺组有效率 96% ,丙米嗪组 96% ,Ridit分析P >0 .0 5,开放组 9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米嗪组高于吗氯贝胺组。结论 :吗氯贝胺与丙米嗪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同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52.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多中心对照研究   总被引:63,自引:5,他引:58  
目的 :评价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DSM 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为期 6wk的观察。结果 :经 6wk治疗 ,米氮平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 78%和 64% ,氟西汀组为 90 %和 55% (P >0 .0 5)。治疗 1wk后 ,米氮平组的有效率高于氟西汀组。 2组HAMD和MADRS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 1wk后 ,米氮平组HAMD总分和睡眠紊乱因子分的减分较氟西汀组明显。米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是眩晕或 (和 )头昏等 ,与氟西汀组相比 ,米氮平组嗜睡发生率高 (P <0 .0 5)。结论 :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起效较快 ,且有改善焦虑及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353.
CYP1A2活性、性别、吸烟对氯氮平去甲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2(CYP1A2)活性、性别、吸烟对氯氮平(clozapine,CLZ)体内去甲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单一用氯氮平治疗6周的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咖啡因试验检测血中CYP1A2活性指数,剂量固定1周后检测血中氯氮平、去甲氯氮平(desmethylclozapine,DCLZ)浓度.分析性别、吸烟对CYP1A2活性及CLZ代谢的影响,以及CYP1A2活性与氯氮平代谢的关系.结果吸烟男性与不吸烟男性比较去甲基代谢率分别为0.71±0.17、0.55±013,差异非常显著(P<0.01).CYP1A2活性指数分别为0.62±017、0.48±014,亦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和男性不吸烟组去甲基代谢率分别为040±016、055±0.13,CYP1A2活性指数分别为0.37±0.14和0.48±0.14,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甲基代谢率与CYP1A2活性指数呈正相关.结论CYP1A2活性、性别、吸烟是影响氯氮平去甲基代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4.
唑吡坦治疗失眠症双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国产唑吡坦片和进口唑吡坦片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国产或进口唑吡坦。采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SDRS评定国产唑吡坦组减分率为49.7%,与进口唑吡坦组49.8%相近,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口干、便秘和出汗等,病人均能耐受。结论:国产唑吡坦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进口唑吡坦相当。  相似文献   
355.
新型催眠药扎莱普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去的40多年中,失眠症的治疗经历了从巴比妥类到苯二氮茧类镇静催眠药的过程.但是,它们的副作用,比如“宿醉”作用、反跳性失眠、依赖等不容忽视,临床上迫切需要引进新型的、副作用小的镇静催眠药。扎莱普隆(zaleplon)是新一代非苯二氮苣类镇静催眠药,属于吡唑并嘧啶类化合物,作用于苯二氮茧GABA亚型A受体复合物,产生中枢抑制作用而达到催眠效果。1999年3月欧盟批准扎莱普隆用于治疗失眠症.1999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扎莱普隆用于成人失眠症。我国已有多家仿制并已在国内上市。本文从作用饥理、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疗效、副作用等方面对扎莱普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56.
目的 探讨综合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符合DSM-Ⅳ和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技能训练组(综合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综合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技能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入组时和3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评定,然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复发率和再住院率的差异.结果 ①综合组完成52例,对照组完成56例.综合组训练3月后比训练前IPROS总分(t=7.68,P<0.05)及生活能力(t=4.22,P<0.05)、社交能力(t=3.98,P<0.05)、讲究卫生(t=3.85,P<0.05)、关心兴趣(t=4.26,P<0.05)4个因子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工作能力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05).对照组IPRO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3月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综合组入组时和3月后ADL的躯体生活自理量表(t=4.65,P<0.05)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量表(t=4.86,P<0.05)、SDSS(t=8.84,P<0.05)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入组时和3月后各量袁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服药依从性综合组(完全依从63.5%,部分依从15.4%,不依从21.1%)和对照组(26.8%,35.7%,3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86,P<0.01).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比较,综合组复发率17.3%,再住院率11.5%,对照组复发率39.3%,再次住院率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x2=24.872,P<0.001;再住院率比较,Fisher精确概率,P<0.001).结论 综合技能训练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提高依从性,降低其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357.
目的探讨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8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年体重增加≥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为85例与研究组服用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1年但体重增加<7%的患者。采用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法测定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结果2组患者瘦素基因-2548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A型明显增高,GG型明显降低,等位基因A频率高于对照组。A/A型患者体重增加的危险性较A/G和G/G基因型者高1.71倍(OR=1.71),而前者治疗后体质量指数增加量明显高于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04)。结论瘦素基因-2548A/G多态性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58.
弥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在活体直视脑白质主要纤维柬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国内外已将其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本文就DTI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59.
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精神病药主要通过阻滞多巴胺 (DA)和 5 -羟色胺 (5 -HT)两种神经递质的受体而发挥药物效应 ,DA和 5 -HT受体基因的变异和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产生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 DA和 5 -HT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反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0.
抗精神病药的遗传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患者对相同药物所产生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各异,这种差异可能由不同因素引起,而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遗传药理学假说试图阐明药物代谢(药物代谢动力学水平)或药物作用靶(药物效应动力学水平)的遗传变异与药效差异之间的关系。1959年,Vogel为该领域创造了“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一词。其后20年,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