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分析30岁以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点,为青年肝癌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43例30岁以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AST和ALT、乙肝病毒标志物和AFP变化,分析肿瘤大体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形成率、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和消瘦。AST增高77例(53.85%),ALT增高39例(27.27%),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4000μg/L59例(41.26%)。乙肝小三阳63例(44.06%),大三阳22例(15.38%),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形成率占48.25%,手术切除率为19.58%。结论30岁以下的原发性肝癌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血清AST增高较ALT增高更为常见。AFP水平越高,提示其预后愈差。乙肝病毒感染特别是小三阳患者可能更易演变成为肝癌。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iciated gene 1,MTA1)在乳腺癌浸润与转移中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联合Zvmed^TM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5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MTA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TA1 mRNA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2.7%(29/55).在癌旁乳腺组织的阳性率23.6%(13/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9.1%(27/55),在癌旁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6.4%(9/5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MT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4)、病理分级和C-erbB-2阳性相关(P〈0.05),与年龄、ER、PR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MTA1对乳腺癌浸润、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浸润与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3.
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复发的原发性小肝癌14例。经针吸细胞学检查、B趋和AFP监测,表明经皮肝穿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复发的小肝癌,可使瘤体缩小、AFP下降,肝功影响小,疗效确切。随访结果,死亡3例,健在11例。  相似文献   
34.
赵荫农 《广西医学》2000,22(1):95-98
生长因子属于多肽家族,已被证实有刺激正常和恶性细胞增生和/或分化的作用。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是第一个发现的生长因子(1),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种生长因子蛋白结合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即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上,通过这种受体结合,EGF可诱导哺乳动物细胞增生或使其分化(2)。EGFR的配体式特异性结合,诱导受体内的结构改变,这就增加了内在酪氨酸激酶的催化作用,结果导致自体磷化作用,这是生物活动所必需的(3,4)。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多重癌(MPC)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0例MP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PC患者首发癌和次发癌受累器官分布,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290例MPC患者共580个恶性病灶,以二重癌为主;男性发病年龄大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0.986:1;肿瘤发生部位以消化系统最多;首发癌好发于结直肠(13.1%)、乳腺(12.4%)和鼻咽部(11.7%);次发癌好发于肺(18.6%)、结直肠(12.8%)和肝(9.3%).197例异时性MPC患者的中位肿瘤诊断间隔时间为54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次发癌系统类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甲亢为影响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MPC患者肿瘤好发于消化系统;次发癌系统类型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是影响MPC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复发性肝癌再切除术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术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行再切除术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记录,采用Kaplan-Meier 和Log-rank 对数秩检验对23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引入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另外,对各次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再次手术后患者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68% 、36% 、35% ,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9% 、22% 、7% 。影响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为:第1 次手术时门静脉癌栓形成、第1 次手术时肝硬化结节直径大小、第2 次手术切缘距离、第2 次手术后辅助治疗。未得出影响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各次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第1 次手术中合并门静脉癌栓或硬化结节直径较大的患者,行再切除术预后差。第2 次手术中肝切缘距离>1cm或者术后辅以其他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年龄在16~77岁之间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对照各500例.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疾病史等.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经济收入、体力劳动、血型、性格、情绪、精神创伤、精神压抑、吸烟、饮酒、饮水、饮茶、食鱼生、口味清淡、农药、灭蚊药、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BV感染、精神压抑、B型性格、经济收入、食鱼生、B血型,其OR值分别是13.479、5.690、3.679、2.942、9.927、3.583. [结论]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高危人群,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不良的心理状态,从面有效地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术中肠镜检查在结肠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共行大肠手术596例,其中48例因肠梗阻术前未能详细了解梗阻上段大肠情况,行术中肠镜检查,取得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8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4~74岁,平均53岁。癌性肠梗阻46例,...  相似文献   
39.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胃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可以向包括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在内的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 ,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反应。该文探讨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体外对胃癌细胞 (SGC 790 1 )的杀伤活性。方法 从胃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 ,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IL 4)和肿瘤抗原激活DC ,然后用DC激活TIL ,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胃癌细胞和人胃癌细胞株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胃癌细胞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 (89.39± 3 .0 5) % ,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 [杀伤率分别为 (54 .37±1 .50 ) % ,(53 .92± 1 .46) %和 (3 .55± 0 .2 5) % ]。而它们对SGC 790 1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免疫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对小鼠皮下肝癌进行不同温度的热生理盐水消融,探讨诱导有效免疫反应的合适消融温度。方法共120只小鼠皮下种瘤成功后,随机分为50℃、60℃、70℃、100℃及对照组共5组,每组24只,各组小鼠的皮下瘤内注射不同温度热生理盐水0.15ml进行消融,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肿瘤体积及消融灶内淋巴细胞和HSP70的变化。结果(1)各组小鼠生存时间不相等(P〈0.05),50℃组生存时间较长.(2)各消融组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与消融前肿瘤体积比较,仅50℃缩小。(3)50℃组CD4^+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D8^+细胞50℃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其他热消融组(P〈0.05);50℃组CD4^+/CD8^+比值升高最为明显;HSP70热消融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组表达量最高。结论50℃组消融温度可能有利于诱导产生更为强烈的主动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