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我科从1985年4月至1993年3月共收治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9例,占同期346例胃癌的2. 57%,术前均误诊为胃癌,现将误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2.
广西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为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对照组各500例进行了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疾病史等调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BV感染、肝癌家族史、糖尿病、经济收入、食鱼生、饮酒、进餐无规律、药物、农药、精神压抑、B血型、B型性格,其OR值分别是13.48、5.59、7.73、2.94、9.93、2.12、2.30、2.87、2.03、5.69、3.58、3.68。结论:HBV感染、肝癌家族史、糖尿病、经济收入、食鱼生、饮酒、进餐无规律、药物、农药、精神压抑、B型血、B型性格为广西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微波在肝癌外科治疗实验和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免疫效应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皮下接种 Hepa瘤细胞株建立小鼠肝癌模型 ,将 7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 :微波固化 (MTC)组和对照组。 2单针微波固化 12只活体兔肝 ,观察肝功能变化。 3微波固化切除肝癌 45例 ,与同期传统方法切除肝癌40例作对照 ;微波固化不能切除的肝癌 2 0例与同期行肝动脉结扎合并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化疗不能切除的肝癌 2 0例作对照。结果 :1MTC组小鼠肿瘤固化灶内癌细胞呈凝固性坏死 ,对照组肿瘤内有大量癌细胞存在。 2 MTC组癌旁组织内 CD 8和 CD 4 细胞的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微波对肝脏功能有影响。4微波肝切除平均每例术中出血量比传统方法少 ,术后 3年复发率 31.1% ,而传统方法为 46 .3% ;微波固化不能切除肝癌组术后 3年生存率为 11.1% ,对照组 3年生存率为 10 .5 %。结论 :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且可促进固化灶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 ;微波固化切除肝癌 ,止血效果好 ,并发症少 ,可减少切缘复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 )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 DC,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和肿瘤抗原激活 DC,然后用 DC激活 TIL ,观察 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 TIL对自体肝癌细胞具有很高的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 (89.39± 3.0 5 ) % ,明显高于未经 DC激活的 TIL、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和未经 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其杀伤率分别为 (5 5 .2 3± 1.5 3) %、(5 4 .89± 1.4 8) %和 (3.6 5± 0 .2 6 )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 DC能诱导 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05.
EGF和EGFR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 F)及其受体(EG FR)在肝细胞癌(H C 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蛳P方法检测55例H C 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EG F和EG F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55例H C C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G 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5%(30/55)和76.36%(42/5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EG 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8%(32/55)和36.36%(20/5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EG FR在H C 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等显著相关,而与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清AFP水平以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EG F阳性表达率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EG F可能与H C C的发生、发展无关;而EG FR与H C 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预测H C C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6.
晚期原发性肝癌腹腔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我科从1992年10月以来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腹腔化疗治疗35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观察。结果: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34.3%(12/35),稳定16例,进展7例。毒性反应轻,有轻度恶心、呕吐,对造血机能影响小,对肝肾等没有重大损害。结果表明以顺铂为主的腹腔化疗是有效而毒副反应小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7.
生长因子属于多肽家族,已被证实有刺激正常和恶性细胞增生和/或分化的作用。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是第一个发现的生长因子(1),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种生长因子蛋白结合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即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上,通过这种受体结合,EGF可诱导哺乳动物细胞增生或使其分化(2)。EGFR的配体式特异性结合,诱导受体内的结构改变,这就增加了内在酪氨酸激酶的催化作用,结果导致自体磷化作用,这是生物活动所必需的(3,4)。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Bax基因在大肠癌,胃癌的突变情况。方法:用QIAamp方法提取肿瘤和正常组的DNA,选择5对引物,经PCR扩增,走DNA序列胶电泳,检测其MI及Bax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果:胃癌有8例MI阳性,其中3例Bax基因有突变,大肠癌有14例MI阳性,其中6例Bax基因有突变。结论:Bax基因突变在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ax基因是胃癌、大肠癌MI^+的遗传改变受累的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联合斑蝥酸钠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和斑蝥酸钠分为索拉非尼组、斑蝥酸钠组及索拉非尼+斑蝥酸钠联合用药组(联合用药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CCK-8法测定两个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索拉非尼组、斑蝥酸钠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并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联合用药组细胞抑制率高于两个单药组(P均<0.05)。索拉非尼浓度为4 μmol/L、斑蝥酸钠浓度为3.88 μmol/L联合用药的48 h时段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大多表现为相加作用。3组G1期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01),联合用药组较两个单药组更高(P<0.05);两个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的ERK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1),索拉非尼组及联合用药组pERK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斑蝥酸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23)。结论 索拉非尼和斑蝥酸钠对肝癌HepG2细胞均有抑制增殖的作用,联合用药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及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