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高位颈髓损伤病人被迫平卧位时枕部压疮的预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颈髓损伤病人因病情危重,翻身稍有不慎即会出现呼吸停止,临床为避免人为造成的呼吸停止,便不予翻身,使病人长期处于强迫平卧位,致使枕部持续受压而发生压疮.我科在2009年自制一种分体式海绵垫,解决了高位颈髓损伤病人被迫平卧位时枕部压疮的预防问题,近2年在临床使用中得到医护人员一致肯定,应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高位颈髓损伤病人因病情危重,翻身稍有不慎即会出现呼吸停止,临床为避免人为造成的呼吸停止,便不予翻身,使病人长期处于强迫平卧位,致使枕部持续受压而发生压疮。我科在2009年自制一种分体式海绵垫,解决了高位颈髓损伤病人被迫平卧位时枕部压疮的预防问题,近2年在临床使用中得到医护人员一致肯定,应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开展急诊冠脉再血管化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或旁路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因AM I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于12 h内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支架(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 I)或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共526例,其中,PC I 481例,CABG 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前是否合并束支阻滞及束支阻滞在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新发束支阻滞组(入院时或术前出现束支阻滞)和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无以前心电图参考但入院时第1次心电图已显示束支阻滞)。分别将术后束支阻滞消失的患者定义为恢复,未消失定义为未恢复,对新发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 I合并束支阻滞患者共81例;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为3.4%(18/526);新发生束支阻滞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束支阻滞恢复正常的比例为72.2%(13/18);住院期间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18.51%(15/81)较不合并束支阻滞患者4.03%(18/447)高;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3.08%(15/65)较未合并束支阻滞患者病死率4.03%(18/447)高;束支阻滞恢复患者的死亡率0(0/16)较未恢复患者的死亡率23.08%(15/65)低,并且合并束支阻滞患者总共死亡15例,均出现在成功再灌注后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结论 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低;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常常预示着高死亡率,是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以通过急诊PC I术或CABG术使传导阻滞有所恢复,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44.
赵文萍住院医:患儿女、13岁,因"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后11年,间断胸痛、胸闷1月余",以"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  相似文献   
4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或左旋支(1eft circumflex coronaryartery,LCX)急性闭塞所致,RCA或LCX闭塞的比例为(2.2~7.0):1,平均3.9:1[1-3]。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诊断的“金”标准,亦使回顾性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体表心电图估测罪犯血管成为可能。常规体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简单、快捷、直观、方便,如何通过它识别罪犯血管一直为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老龄患者高脉压个体化联合降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龄原发性高脉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复方降压片降压治疗;治疗组(40例)采取个体化联合降压,使用小剂量硝苯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噻进行降压治疗,经降压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收缩压均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老龄高脉压患者进行个体化小剂量、联合降压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7.
48.
硅胶管重建颅内静脉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今后临床上更安全有效而广泛地重建颅内静脉窦进行初步尝试。方法 全麻下开颅切除8 只犬上矢状窦后, 以硅胶管为替代材料, 采用置管法和吻合法重建上矢状窦。通过数字减影矢状窦造影和经颅多普勒(TCD) 分别检测术前并比较术后1、2、4 和8 周重建上矢状窦的通畅性, 同时观察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结果 矢状窦造影和TCD 证实5 只通畅,1 只不全阻塞,1 只仅近端堵塞, 另1 只术后丢失。术后除1 只呕吐外均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表明术后8 周硅胶管和上矢状窦吻合处已有内皮细胞增生、爬行, 表面光滑未见血栓形成, 重建矢状窦通畅。结论 硅胶管作为重建颅内静脉窦的人工材料是可行的, 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无血栓源性, 再通性强, 无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至少近斯效果良好, 待临床Ⅰ期实验。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术前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筛选价值,并分析麻醉方式、置入路径等对临时起搏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差异。方法纳入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住院60岁以上老年患者112例,均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故均置入临时起搏器,而后再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判断窦房结功能,主要终点为起搏器在术中是否工作,次要终点为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方式、置入途径、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入组患者中食管调搏检查阳性者48例(42.86%);②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中术后起搏比例高于食管调搏阴性患者(70.83%vs.10.94%,P<0.05);③所有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类后发现不同麻醉方式下术中术后起搏比例无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起搏vs.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搏vs.局部浸润麻醉:35.42%vs.31.25%vs.28.57%,P>0.05);④不同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心肌穿孔、大出血、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联合食管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对于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可以起到良好的筛查作用,不同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术中术后起搏无影响,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对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通过反复短时间冷冻法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不同,并比较大鼠死亡率及心功能指标。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冷冻组、结扎组。冷冻组大鼠无呼吸机支持下采用浸过液氮的铜金属棒反复3次,每次5 s冷冻左室前壁。结扎组大鼠在呼吸机支持下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比较手术、术后及28 d大鼠死亡情况,比较大鼠心功能指标(SAP、DAP、LVEDP、LVMI、±dp/dt max)。结果①冷冻组大鼠术中死亡只数、术后死亡只数、术后至28d时死亡只数与结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组总死亡率明显低于结扎组(P〈0.05)。冷冻组大鼠死亡只数明显少于结扎组;②28 d后冷冻组与结扎组大鼠心功能SAP、DAP、LVEDP、LVMI数值较正常值明显升高,±dp/dt max下降,提示两组大鼠心功能恶化,两组心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冠状动脉结扎法,反复冷冻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方法对大鼠损伤小,死亡率低,并且不需应用呼吸机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