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PCR-SSCP技术检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线粒体DNA(mtDNA)3个原发突变的最佳分析条件.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LHON mtDNA,对主要影响SSCP分辨率的聚丙酰胺凝胶的浓度和组成优化分析,并与突变特异性引物PCR(MS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FRLP)及测序结果相印证.结果 80g/L交联度为66:1的非变性聚丙酰胺凝胶能同时检出LHONmtDNA的三个原发致病突变,与MSP、FRLP及DNA测序的结果一致.结论该分析条件简便、快速,能有效地检测LHONmtDNA突变.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对来自漱口法和外周静脉血提取的人类基因组DNA的比较,确定漱口法和外周静脉血提取的基因组DNA是相同的,漱口法可应用于遗传性眼病DNA标本的收集.方法用常规的酚/氯仿方法分别提取来自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和漱口法获取的样本的DNA,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以及非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SSCP)分析鉴定提取的基因组DNA,DNA测序进一步分析鉴定.结果与结论来自同一个体,采用漱口法和外周静脉血提取的人类基因组DNA是相同的,两者可互相代替.由此可见,漱口法可应用于遗传性眼病DNA标本的收集. 相似文献
3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出现所引起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以痛经最为多见,其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理想,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女性继发性痛经的常见原因之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的发展,子宫内膜异位症性痛经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1药物治疗1.1非甾体类消炎药非甾体类消炎药主要通过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子宫的张力和收缩性,从而缓解疼痛,产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对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既往本院高年资医师剖宫产麻醉60例。每组30例从麻醉登记本中随机确定,具体数据由协作者记录。两组麻醉前常规处理无差异。记录两组麻醉后胎儿取出前所用药物,记录新生儿取出后1分钟及5分钟阿氏评分评估。结果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麻醉组阿氏评分1分钟评分≤7分者7例,蛛网膜下麻醉组≤7分者1例(P<0.05),5分钟硬膜外麻醉组≤7分者0例,蛛网膜下麻醉组≤7分者0例(P>0.05),胎儿取出前使用麻醉性药物硬膜外麻醉组8例,蛛网膜外麻醉组1例,P<0.05。结论蛛网膜下麻醉麻醉效果确切,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35.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频谱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目的 分析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3个原发致病基因突变的频谱及其遗传特征。 方法 分别用突变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mutation-specific prim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PCR)、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heteroduplex-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A-SSCP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140个LHON家系的先证者(男120人,女20人)进行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位点,即G11778A、G3460A和T14484C的检测,并对这些患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 在140例LHON 先证者中,130例(男113人,女17人)为G11778A位点突变,占92.9%;2例(男、女各1人)为G3460A位点突变,占1.4%;8例(男6人,女2人)为T14484C位点突变,占5.7%。 结论 中国人LHON患者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中,以G11778A位点突变为主,少数为G3460A 和T14484C位点的突变。(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36.
排除视网膜特异性表达簇样蛋白1基因变异与中国高度近视人群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筛查视网膜特异性表达簇样蛋白1(clusterin—1ike proteinl,CLULl)基因编码区域变异与中国高度近视人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CP检测204例中国人高度近视先证者CLULl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及两侧序列有无突变;对有突变的外显子区域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仅发现1例患者在CLULl基因外显子2的密码子10第3个核苷酸GT G→GT T杂合同义突变,没有氨基酸的改变(Vall0Val)。CLULl基因其余外显子无突变和多态现象。结论 初步排除位于18p11.3D18S63--D18S52 0.8cM范围内视网膜特异表达的CLULl基因与中国高度近视人群的相关性;CLULl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突变罕见。 相似文献
37.
高度近视人群METTL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位于18p11.31的METTL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NPs),探讨它们与高度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对照人群71例及高度近视患者177例,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先证者(AD组)59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先证者(AR组)46例、无明显家系的散发患者(SF组)52例。制备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METTL4基因的外显子序列,应用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HA-SSCP)方法分析PCR产物,对存在差异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METTL4基因的编码区发现2个SNPs位点:SNP7438A→C位于第2外显子,Glu 230 Asp,在GenBank未见报道;SNP131C→A位于第4外显子,Gln310Lys。正常人与高度近视各组SNP7438A→C的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AR高度近视组、SF高度近视组的SNP131C→A基因型分布与对照人群无显著差异,而AD高度近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SNP7438A→C与高度近视的发病无关。SNP131C→A与AD高度近视发病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8.
目的:建立角膜、结膜组织中乙型肝炎病原体检测的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Nested PCR)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清24例、结膜12例、角膜4例,以及HBsAg阴性者的血清30例。结果:24例的HBsAg阳性者的血清HBV DNA均阳性,检出率100%,12例HBsAg阳性者的结膜中11例阳性,检出率91.7%,4例HBsAg阳性者的角膜中11例阳性,检出率91.7%,4例HBsAg阳性者的角膜中3例检出HBV DNA。30例HBsAg阳性者的血清中,检出2例(HBV DNA)阳性。结论:Nested-PCR是一种检测角、结膜组织中HBV-DNA的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40.
RAB3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与高度近视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及正常人的RAB3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NP),探讨其与高度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178例高度近视先证者及71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NA,对RAB31基因的外显子及临近内含子序列进行PCR扩增,异源双链一单链构象多态性(HA-SSCP)及测序分析。结果 共发现7个SNP,位于内含子,同时出现在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对照组出现SNP106694C→T频率高于高度近视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RAB31基因的SNP不会导致高度近视发病,SNP106694C→T可能是一个保护因子,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