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86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42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药学 | 1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91.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直接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例先天性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儿,其中3例伴有扁桃体下疝,4例伴有脊髓空洞,3例寰枕融合.采用枕骨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通过螺钉间撑开技术使寰枢关节复位.根据手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资料,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7例患儿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后1个月螺钉位置良好,3个月三维CT检查显示3例颅椎体间融合良好.随访1~15个月,患儿JOA评分平均为(12.03±3.58)分,与手术前(7.56±3.16)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适宜儿童寰枢关节脱位病例,后路直接复位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激素对原发性脑干损伤(PBSI)患者生存及预后改善的效果.方法 收集上海曙光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PBSI患者100例,按收治的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确诊后即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分别于住院后4~7 d监测两组的颅内压,对两组的格拉斯哥结果 评分(GO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语言障碍程度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较快且恢复的程度更好,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PBSI,对改善患者的生存率、抑制继发性损伤及改善患者的预后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3.
目的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不同时间点脑额叶皮层组织中候选可塑性相关基因15(candidate plasticity related gene 15,CPG1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8只和DAI组36只;采用头颅侧向旋转致伤方法制作DAI模型,并按伤后大鼠处死时间分为第1d、4d、7d、10d、14d、21d组,每组6只。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额叶皮层CPG15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特点。CPG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染色颗粒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正常对照大鼠额叶皮质中无CPG15的表达;DAI后,CPG15表达于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DAI后1d,大鼠大脑皮层仅见少量CPG15表达;DAI后4d、7d、10dCPG15表达逐渐增强,至14d达到峰值;损伤后第21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DAI后不同时间,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多。结论DAI后,随着脑内CPG15表达增强,神经元数量也逐渐增多,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本文对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4.
目的探讨应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58例接受SPR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术后8~40个月的随访,并对其术后痉挛情况、交叉腿、尖足情况、肌力、感觉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4例肌张力Ⅳ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71级,32例肌张力Ⅲ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56级,12例肌张力Ⅱ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16级。30例剪刀步态完全消失(51.72%),19例明显改善(32.76%),仍有9例改善不明显(15.51%)。合并尖足者共31例,术后足跟着地者27例。术后随访能独立行走者29例(50%),需搀扶者18例(31.03%),不能行走者11例(18.97%)。结论 SPR对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等方面是安全可靠、作用持久的,配合必要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5.
贺晓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6,(2)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血管构筑特征和临床出血表现密切相关,并以其作为危险因素来预测脑AVM的出血可能。本文对此予以综述,建议采用多种因素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96.
197.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因胚胎早期脑血管原始胚芽发育分化为动、静脉过程异常,而引起的一种以动静脉间形成多量短路为特征的先天性脑血管异常结构。颅内出血是脑AVM常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极高。脑AVM出血率59.8%-69%;初次出血后次年内再出血率达6%-17.9%。临床无出血表现的脑AVM患者,经病理证实有10%-15%在其畸形血管团周围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提示存在隐性出血。故脑AVM实际出血率远较临床统计高。脑AVM出血死亡率,初次出血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
目的 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 通气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重度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在我院行OPCAB,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重度低氧血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通气方式分为BiPAP组(n=36)和插管组(n=32)。持续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HR)、血压、呼吸频率(RR),记录心功能分级,血气分析〔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比较术后并发症。 结果 BiPAP组和插管组均可快速、有效提高PaO2,降低PaCO2,改善pH值,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BiPAP组在6 h后可显著降低HR(P<0.01)、平均动脉压(MAP)(P<0.01),并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P<0.05),减少ICU停留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 结论 BiPAP通气安全有效,可以快速改善低氧血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