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比较并评价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表达以及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分别在肿瘤患者免疫状态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培养后制片进行银染,通过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计数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银染面积比值(I.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CD4、CD8、CD4/8)及NK细胞.结果:在健康人组和肿瘤患者组之间,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及NK细胞差异有显著性,而CD3、CD4、CD8、CD4/8差异无显著性 ;以恶性肿瘤发病概率分别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Ag-NORs的表达以及CD3、CD4、CD8、CD4/ 8、NK建立回归方程,以两个回归方程判断恶性肿瘤发病的有效性,并画出ROC曲线,A g-NORs的有效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及NK细胞.结论 :从监测机体免疫状态的角度出发,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较以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以及NK细胞的联合检测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2.
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通常存在异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而这种高凝状态反过来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65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无呼吸困难、吞咽、喉痛、咳血等不适,1周前突感呼吸不畅且进行性加重,吸气时明显,活动后加剧,夜间无法平卧,于2012年8月22日急诊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疾病史。  相似文献   
24.
谢嵘  范昕  张建新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0(3):230-233,238,I0002
目的:探讨VEGF单克隆抗体对胰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钳闭大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制备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ELISA试剂检测VEGF,TNF-α表达,并应用TUNEL法检测胰腺细胞凋亡,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组织中Fas,FasL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I/R组血清中的TNF-α,VEGF明显高于VEGF单抗组(P<0.01).I/R组胰腺组织中TUNEL染色见典型的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形成.应用VEGF单克隆抗体后,胰腺组织中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和I/R组相比,胰腺组织中Fas, Fas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免疫组化亦显示Fas,FasL在VEGF单抗组中显色弱于I/R组.结论:VEGF单克隆抗体可以降低I/R过程中TNF-α,VEGF表达水平,并且抑制Fas的表达,抑制过度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胰腺的损伤.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胃粘膜缺血与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度的关系。方法  SD大鼠 6 4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 ANP组。 5 %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制成 ANP模型。采用放射生物微球技术在制模后 2小时及 12小时分别测定胃粘膜血流 (GMBF) ,同时检测血清磷脂酶 A2 (PL A2 )、白细胞介素 - 1β(1L- 1β)水平及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 ANP组大鼠在制模后 2小时及 12小时血清 PL A2 活性 (94 .2 9± 9.96 ,10 3.71± 14 .4 0 ) U/ L、IL- 1β水平 (0 .78± 0 .13,0 .83±0 .2 0 ) ng/ m l均较对照组 (6 5 .2 7± 10 .5 2 ,6 6 .6 3± 9.81) U/ L、(0 .32± 0 .0 6 ,0 .33± 0 .0 7) ng/ ml明显升高 (P值均 <0 .0 0 1)。ANP组 GMBF在制模后 2小时与 12小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GMBF与血清 PL A2 、IL- 1β水平之间呈密切负相关 (P<0 .0 5 )。结论  ANP早期 GMBF的减少与炎症介质的增高同时发生 ,两者均是 ANP胃粘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GMT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9例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石蜡包埋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用MethyLight法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GMT蛋白表达水平,对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GMT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19例胶质母细胞瘤样本中,有42例检测到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发生率为35.3%(42/119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无进展生存期(P=0.011)及总体生存期(P=0.036)延长相关。MGMT蛋白表达水平和临床预后无相关性(P0.05),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之间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由免疫组化法测得的MGMT蛋白表达水平和预后及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之间无关联性,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评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超分辨率超快超声技术观测颈、胸、腰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SD大鼠脊髓血管血流的变化情况。方法共9只SD大鼠使用50 g动脉瘤夹损伤脊髓来构建不同节段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损伤前及损伤后6 h使用超分辨率超快超声技术对损伤前后的SD大鼠脊髓进行血管血流成像, 得到脊髓血管密度、血流速度等定量信息。结果超声成像显示, 脊髓损伤后胸段血管密度下降幅度(18.16%±1.04%)多于颈段(11.42%±1.39%)与腰段(13.88%±1.43%)(均P<0.05);胸段发生血管密度下降的脊髓长度[(4.80±0.34)mm]长于颈段[(2.80±0.57)mm]与腰段[(3.10±0.36)mm, 均P<0.05];损伤后胸段血流量下降[(8.87±0.85)ml/min]高于颈段[(4.88±0.56)ml/min]与腰段[(6.19±0.71)ml/min, 均P<0.05]。HE染色与尼氏染色显示胸段脊髓损伤后空腔面积占比(11.53%±0.93%)高于颈段(4.90%±1.72%)和腰段(7.64%±0.84%)(均P<0.05), 且胸段尼氏体数量(18....  相似文献   
28.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ntracranial cavemous malformations,简称ICM)是颅内隐匿性血管畸形(cryptic vascular malformations)的一种。最早由Luschka在1854年描述,Russell和Rubinstain根据病变是由窦状的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而命名为海绵状血管瘤。Huang(1984)认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名称最为恰当,因为该病并非真正的肿瘤,实为脑血管发育的畸形。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乳腺癌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55例 行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动员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 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 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内脏、骨转移情况及化、放疗情况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和CD34+细胞的影响。结果多西他赛化疗动员后中位7d白细胞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 射rhG-CSF中位3d,采集总MNC平均(5.51±1.24)×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2.90±1.38)×106/kg 。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与采集CD34+细胞均显著相关(P<0.05)。化疗的周期数≤6的患者采集平均 CD34+细胞数较周期数≥6患者显著增高(P<0.05)。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既往化疗周期数显 著影响患者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可作为采集CD34+细胞数量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centralnervoussystemhemangioblastoma,CNSHB)的治疗较难,至今病因不明。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HB与正常脑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分离鉴定与HB发病的蛋白质,为研究HB的组织学起源与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例血管母细胞瘤与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提取标本的总蛋白质。通过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确定血管母细胞瘤与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并对鉴定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了约含600个蛋白质点的血管母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的高分辨率蛋白质表达图谱。两者相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用ImageMaster2D图像分析软件共发现115个差异蛋白质点。经MALDI-TOF-MS分析后成功鉴定了87个蛋白质点共计47种蛋白质。其中HB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上调46个蛋白质点,下调41个蛋白质点。鉴定蛋白质的功能涉及转运、蛋白质折叠与代谢、三羧酸循环、细胞分化、干细胞相关蛋白质等数个方面。对鉴定所得蛋白质Vimentin、14-3-3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重复本研究的结果。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可能是一种起源于间叶脑组织的肿瘤。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参与、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多种蛋白质如Vimentin及14-3-3蛋白参与了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并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