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综合类 | 45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人体体表督脉与任脉的红外辐射轨迹显示的探讨——关于人体正常生命现象的一项实验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在自然条件下,在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中国古代医家描述的十四经脉路线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IM)。为进一步了解沿奇经八脉中最具有代表性督脉和任脉显示的红外辐射轨迹特点及其出现率,再次对沿这两条经脉显示的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方法 应用红外热示踪仪(Thermal tracer 6T67)对11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背部和胸腹部进行观察,结果 摄像记录并以微机贮存作进一步处理。结果 沿背部和胸腹部中线分布的红外辐射图像与古典督脉、任脉循行路线一致,并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大多数IRRTM的温度高于周围皮温,为高温带,但也有些低于周围皮温,为低温带。背部督脉IRRTM的出现率77.9%,其中通达全程30.9%,胸腹部任脉IRRTM的出现率超过25%。结论 人体体表确实存在IRRTM,它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并直观地显示古人所描述的循行路线。 相似文献
72.
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关于其机制的研究是经久不衰的热点.原穴作为特定穴之一,为经脉中脏腑原气循行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故其与经脉、脏腑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文章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整理,分别总结了原穴与相应脏腑对应关系的形成过程、原穴与脏腑原气的关系以及原穴与脏腑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而分析从原穴角...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DN)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68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为患者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干预3个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胱抑素C(Cys 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DN的效果突出,能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4.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时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15故园盘状引导电极集中安放在依外与第一体觉区相应的部位。结果表明,针刺侠溪穴(GB43)或光明穴(GB37)时大多数感传显著者下肢代表区和面部代表区同时显示了诱发电位C4-CS成份的强反应区,而位于两者之间的上肢代表区则无明显的反应。如在F肢的风市部位将感传阻滞,使之不能上达面部,则面部的在应I<消失在同样刺激条件下,无感传者仅在下…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EEG4400型脑电图仪和ND-1型脑地形图仪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刺激足三阳经膝关节以下穴位所引起的感传均可上行到头面部。另外,还对10名无感传者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定位精确性进行了专门的观察。结果:对11名足三阳经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结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 5000)对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观察针刺(电针)对其影响。结果(1)健康人安静状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有增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刺激是否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探讨针刺和艾灸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药物组、针刺内关穴组、艾灸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组家兔心肌组织中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药物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对照组高;电针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药物组低;艾灸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药物组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后,心肌M3受体mRNA的表达增强,电针和艾灸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心肌M3受体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电针神庭、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神经功能及海马中γ-神经突触核蛋白(SNCG)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SNCG与记忆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8只SD大鼠平均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作MCAO大鼠模型,造模后24h后电针组每日电针神庭、百会穴20min,连续7d,模型组、假手术组予同等条件抓取。通过平衡木实验判断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实时定量荧光PCR(q-PCR)检测脑组织SNCG mRNA表达。结果: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假手术组,小于模型组;电针组海马中SNCG mRNA的表达大于假手术组,模型组海马中SNCG mRNA的表达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能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SNCG可能与认知功能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0.
背景:在无任何外加刺激的自然条件下,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的开放性实验。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对象:实验于2000-01/2002-12在福建省经络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的学生53名,均自愿参加本观察。男38名,女15名,年龄19~23岁。方法:受试者完全裸露所要观察的部位,安静端坐20~30min,以适应环境温度。在自然状态下以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6T67红外示踪仪先摄下所要观察部位的红外辐射轨迹一两幅作为针前对照(1s扫描1次),然后开始针刺,选择的穴位为:胆经-光明;心包经-内关;督脉-大椎。刺激电极为1对6.6cm的不锈钢毫针,刺激电流为波宽0.2ms的矩形脉冲频率2次/s。刺激过程中每5~10min摄像记录1次。停止针刺后再摄下一两幅针后的红外辐射轨迹。主要观察指标:红外热像图上的等温显示和全温显示的红外辐射轨迹。结果:5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1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针刺既能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改变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使之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组织温度的变化又必然与能量代谢的变化相关,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功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