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综合类 | 45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目的观察电针长强穴对缺血缺氧脑损伤大鼠体质量及睁眼时间的影响,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挑选新生PN7(postnatal 7day,PN7)SD仔鼠32 只,其中24 只予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剪断及缺氧后制备缺血缺氧大鼠,并分为模型组、电针长强组(长强组)、电针非穴组(非穴组)各8只,另8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剪断,亦不做缺氧处理作为假手术组。长强组取长强穴,电针刺激(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为2 mA)20 min,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1 个疗程;非穴组取大鼠右胁肋下缘一横指处,余操作同长强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在相同环境下饲养,不予干预;对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及睁眼时间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①体质量测评:PN7~PN1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1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长强组及非穴组体质量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15~PN2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长强组体质量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穴组体质量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睁眼时间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睁眼日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长强组及非穴组睁眼日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长强穴可促进缺血缺氧脑损伤大鼠体质量趋于正常,为缺血缺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2.
63.
摘要:目的 观察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发大鼠心肌缺血时,不同病程模型大鼠心电图和心肌P2X3受体mRNA表达的对应变化。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60 mg /kg ISO(连续2次,间隔24h)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损伤组,选取心肌缺血损伤组50只,并以病程1、2、3、4、5日再分成5用心电图和qPCR检测方法观察同一病程下大鼠心电图波形S-T段和心肌P2X3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大鼠随病程进展,心电图波形中S-T段呈先抬高后下降趋势;心肌P2X3 受体mRNA的表达亦为先上升后下降,两者呈明显对应关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肌P2X3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程度和心电图波形中S-T段抬高幅度明显相关,表明心肌缺血时P2X3受体敏感性显著增强,并参与了心肌缺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4.
针刺时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并分为3组,并在各测试点内外1.5cm~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温度60min,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点。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显著降低;温度降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电针后,氧分压非常显著降低;温度显著降低。而两侧非经对照点无显著的变化。结论:常态下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及温度都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转换和传递通道。 相似文献
65.
针刺和加热合谷穴对大肠经线上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灌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经络阻滞现象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药物组、针刺内关穴组及阻滞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家兔心肌组织中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药物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针刺内关穴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药物组显著性降低(P<0.05);阻滞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针刺内关穴组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药物组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后心肌M3受体mRNA的表达增强,针刺内关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心肌M3受体mRNA的表达,若把针刺的效果阻滞掉,M3受体mRNA的表达又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胃黏膜应激损伤大鼠胃组织中P2X1、P2X3、P2X5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防治胃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胃黏膜应激损伤模型组(模型组)和电针足三里穴组(电针组)。采用冷-束缚法制作胃黏膜应激损伤大鼠模型。造模后次日起电针组每天电针足三里穴20分钟,连续三天。RT-PCR法检测胃组织P2X1、P2X3、P2X5mRNA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均表达P2X1、P2X3、P2X5mRNA;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2X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2X1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2X3、P2X5mRNA组间未见显著差异;正常组大鼠胃组织P2X3和P2X5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胃黏膜应激损伤大鼠的胃组织P2X1mRNA表达下降,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上调胃黏膜应激损伤大鼠胃组织P2X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8.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 )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 ,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 :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 ;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 ,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 :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 ,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该处能量代谢活跃 ,组织温度较高 ;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 ,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 ;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69.
70.
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变化。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同时出现了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这一结果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的假说提供更为有力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