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综合类 | 45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研究胸痹患者红外显示图像及温度差别,探讨胸痹患者与红外热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30例胸痹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手臂的内侧及胸前区进行红外摄像,将图像输入专门的软件进行分析,并对心经、心包经、肺经及经脉旁开1 cm的非经脉上和心前区的温度进行比较。结果:胸痹患者循经红外图像较健康人明显;胸痹患者心经及心包经上的温度变化较健康志愿者更敏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经相差不明显(P0.05);胸痹患者的胸前区的皮温较健康人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痹患者心脏及所属经络的皮肤温度变化较健康人更敏感。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不可逆电穿孔法消融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兔肌腱缺损的可行性及消融术后组织转归情况。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112只随机分为自体肌腱移植组(A组)28只,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B组)28只,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法(IRE)灭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C组)28只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28只。各组制备动物后肢第3趾深屈肌腱缺损模型,并采用处理后的肌腱修复缺损;分别于术后1、4、8、12周取材行微血管定量、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各组移植肌腱直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织学观察提示B组修复再生速度较慢,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爬行替代及微血管再生能力均低于A、C组。微血管灌注观察提示:微血管有效灌注面积在术后1周时A、B、C组显著低于D组(P < 005),术后4、8、12周时B组显著低于A、C、D组(P< 005),且8周时A、C组显著高于D组(P < 005)。生物力学测试提示:B、D组比较移植肌腱最大载荷及硬度仅在术后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各组移植肌腱破损形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采用IRE灭活的同种异体肌腱修复兔肌腱缺损切实可行,术后移植肌腱组织形态及生物力学性能恢复与自体肌腱移植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4.
目的同步观察急性缺氧时健康志愿者心包经循行线上经皮氧分压及其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在健康志愿者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应用PeriFlux System5000系统-TePO2经皮氧分压单元(PF5040)和BZ-4110-121型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对心包经循行线上的经皮氧分压和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心做功量(LCW)、心率(HR)等心功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生理状态相比,急性缺氧可使心包经循经线上经皮氧分压显著下降,使CO、CI、LCW、HR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氧时,心功能亢奋,心包经循行线上经皮氧分压显著降低,心包经与心脏功能调节、经络通道与氧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现察针刺心包经穴位时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输出量的影响. 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心包经穴位,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输出量(CO)、搏出量(SV)、心率(HR)3项指标在针刺前后的变化. 结果电针内关穴能显著降低CO和SV,电针郄门能明显降低CO. 结论电针内关、郄门能降低健康志愿者急性轻度缺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CO2激光照射心包经穴位对冠心病Ⅱ导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30例冠心病Ⅱ导联心电图ST段下移的患者分成3组,分别给予CO2激光照射、针刺、CO2激光照射加针刺刺激心包经穴位,比较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20min后,ST段均出现即刻改变,出现率针刺组为94.7%,CO2激光组为87.5%、CO2激光加... 相似文献
27.
28.
29.
目的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入选的20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周期行经期痛经症状,采集并分析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经穴的体表红外温度变化情况。结果1、VAS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疼痛有效率60%;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症状有效率70%。2、在灸脐过程中,任脉上穴位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平均升温趋势最明显的时间段都出现在艾灸10-20 min内。结论1、石墨烯智能理疗仪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疗效。2、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穴位平均升温幅度在第10-20min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0.
督脉循行线上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压力接触;测试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8-1的测试探头固定在测试部位,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插至所要测试的深度,导入光纤,同时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结果:(1)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两侧旁开1 cm的非经对照部位高(P<0.01)。(2)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深部1、1.5、2 cm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高(P<0.05)。(3)对督脉命门穴的观察发现,在深度达2.5 cm处,经穴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的皮肤和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表至皮下2 cm之间。说明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