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回顾分析伽玛刀60Co源1.5个半衰期后治疗颅内病变187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伽玛刀60Co源处于1.5个半衰期后,治疗颅内病变有追踪及资料完整者187例(治疗组A).男101例,女86例;年龄9~80岁,平均43.4岁.颅内肿瘤154例(82.4%),脑动静脉畸形(AVM)27例(14.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例(3.2%).治疗周边剂量12~38Gy,中心剂量25~76Gy,40%~7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靶点数1~10个.视神经、视交叉辐射剂量小于8~9Gy,脑干辐射剂量小于15Gy.同时选择1995年8月~1997年8月,伽玛刀60Co源处于0.5个半衰期,治疗颅内病变资料完整的205例作为对照组B.结果治疗组随访11~27月,平均21.3月,良性肿瘤有效率86.7%~95.9%,恶性肿瘤有效率65%~92.9%,动静脉畸形有效率77.8%,三叉神经痛有效率83.3%.无永久性颅神经损伤.治疗结果与对照组雷同(P>0.05).结论当60Co源处于1.5个半衰期后,如果给予足够的剂量治疗颅内病变,可以达到伽玛刀60Co源处于0.5个半衰期时的治疗效果.根据上述有限的资料,我们认为伽玛刀60Co源至少可以使用9.5年.  相似文献   
52.
床突旁动脉瘤起自颈内动脉近环至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之间。采用颅底入路,自硬膜外或/和硬膜下切除前床突、视柱,切开镰状韧带,打开视神经管,必要时切开颈内动脉远环及硬膜袖是显露床突旁动脉瘤,实施颅内近端控制的关键。术中需根据动脉瘤的位置、瘤颈的宽度及粥样硬化和钙化的程度、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神经损伤和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53.
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NC的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肿瘤与透明隔关系密切,钙化、囊变常见,MRI表现为蜂窝样混杂信号,斑片状、条状增强。组织学形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免疫组化10例Syn(+),8例NSE(+),7例GFAP(+)。结论 CNC主要发生在脑室前部或靠近室间孔区附近,其影像学有一定的特点,当此区发生肿瘤时要考虑CNC可能,需行免疫组化检查。肿瘤具有双向分化特征,免疫组化标记Syn、NSE阳性对诊断CNC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fibulin-5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对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进行fibulin-5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结果fibulin-5主要分布于细胞之间,实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亦可检测到其表达。fibulin-5在7例正常脑组织均检测到表达(100%);在高级别胶质瘤组中,19例标本有4例检测到表达(22%);在低级别胶质瘤组中,21例标本有13例检测到表达(62%)。正常脑组织标本的fibulin-5蛋白表达阳性率以及平均IRS值(immuno-reactive score免疫阳性反应积分)与低级别胶质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的fibulin-5蛋白表达阳性率以及平均IRS值均低于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胶质瘤组织中,fibulin-5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ulin-5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其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胶质瘤的进展和血管生成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55.
目的:介绍侵犯颅底骨质及鼻窦的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颅底重建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大冠状或小冠状皮瓣开颅,骨膜向前完整分离,分块切除肿瘤后,咬除或磨除颅底受侵蚀及增生的骨质,将突入鼻窦内的肿瘤切除。切取患者下腹部合适大小的脂肪组织,修剪后填塞入颅骨缺损处,将额骨骨膜翻下,严密缝合骨膜和颅底缺损处周边正常硬膜,用耳脑胶在缝合处粘合一圈。结果:按照Simpson标准,12例Ⅰ级切除,1例Ⅱ级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3例,额叶症状包括多语、躁动、欣快及缄默3例,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无死亡。病理诊断均为良性脑膜瘤,其中2例为细胞增生活跃。随访9个月~8年,平均3.4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脂肪填塞颅底缺损处,带蒂骨膜与缺损周边正常硬膜严密缝合,用生物胶加固缝合处能有效防止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56.
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神经内镜技术在最近20年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儿童多房脑脓肿目前仍是神经外科的急症之一,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该文通过总结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的临床经验,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手术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该研究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了16例多房脑脓肿的患儿。结果:该组16例患儿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 术后复查头颅CT/MRI示脓肿腔消失,仅存脓肿壁。随访到的14例患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13例脓肿壁均消失,术后脓肿复发1例。结论: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的优势。[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41-43]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枕下骨瓣开颅术在后颅窝病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0例后颅窝病变患者采用骨瓣开颅25例,骨窗开颅15例。手术入路包括枕下正中入路、枕下正中向外的钩型切口入路及小脑半球外侧钩型切口入路。结果骨瓣开颅组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脑脊液漏,无皮下积液,颅内感染1例。骨窗开颅组术后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1例。骨窗开颅组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瓣区下陷。结论骨瓣开颅术后复位保持了解剖层次的完整性,避免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减小了残腔,减少了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EGFL7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收集4 5例人脑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低度恶性(Ⅰ~Ⅱ级)2 4例,高度恶性(Ⅲ~Ⅳ级)2 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L7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八因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微血管。分析EGFL7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及MVD的关系。结果EGFL7在人脑胶质瘤中存在表达,EGFL7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其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t=4.3 9 9,P&lt;0.0 1)及MVD(r=0.6 8 4,P&lt;0.0 1)有明显的相关性;EGFL7在正常人脑组织中无表达。结论人脑胶质瘤存在EGFL7基因的表达,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及MVD具有明显相关性,提示EGFL7在人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人类巨细胞病毒与胶质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巨细胞病毒属β-疱疹病毒亚科,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胶质瘤组织存在人类巨细胞病毒;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易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可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和关键性细胞调控通路功能障碍,如产生免疫耐受、出现基因突变、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细胞凋亡异常、新生血管形成,有一定致瘤性.因此,人们推测人类巨细胞病毒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定量研究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各手术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模拟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长度.结果 颞下岩前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为(370.86±123.46)mm2,切除颞下颌关节,移位颈内动脉后显露面积显著增加(P<0.05).向前移位颈内动脉后,对颈内动脉前壁、侧壁的显露分别增至(13.69±4.54)mm和(12.64±3.84)mm,与切除颞下颌关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自侧前方显露颈静脉孔区,前移颈内动脉后可显露颈静脉孔前缘,并显著增加对岩斜坡区和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