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对比分析多系统结节病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差异,探讨18F-FDG PET/CT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07月至2023年07月初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5例结节病和3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对比分析PET/CT所示两组病变的影像特征、累及范围、受累淋巴结特征、病灶最大径和半定量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的差异。结果:结节病可见对称性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等特征性表现,无融合趋势,双肺/胸膜易受累。DLBCL淋巴结易融合成团,且易出现胃肠道结外侵犯。结节病组的纵隔、肺门淋巴结及双肺、胸膜的受累发生率高于DLBCL组,DLBCL易发生胃肠道累及(均P<0.05)。结节病组的淋巴结融合发生率低于DLBCL组(P&l... 相似文献
62.
89氯化锶放疗辐射对肿瘤骨转移患者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放射性89氯化锶(89SrCl2)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进行治疗时,辐射对患者血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20例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未接受89SrCl2治疗,对照组)、38例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89SrCl2治疗前、治疗后1d、7d及1个月血象(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患者89SrCl2治疗后1d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P〈0.05);治疗后7d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各项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89SrCl2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时,辐射对患者血象影响轻微且为一过性,随时间推移,血象各项指标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温度、时间及125碘-血管抑素(125I-angiostatin,125I-AS)浓度等因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血管抑素(angiostafin,AS)受体内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弹性蛋白酶有限水解法制备AS,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Ch-T法进行125I标记,纸层析法测标记率,Sephadex-G50柱纯化,将纯化产物分别加入牛血清白蛋白(BSA)、生理盐水及不同物质的量比的半胱氨酸,以观察其体外稳定性.利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以125I-As为放射性配基,于4、24、37℃条件下,固定浓度125I.As与ECV304细胞共同保温不同时间后,分别检测细胞的受体内化率;37℃条件下,不同浓度125I-As与ECV304细胞共同保温不同时间后,分别检测细胞的受体内化率.结果 蛋白水解产物凝胶电泳相对分子质量为38×103,标记率可达85%,标记产物在体外较稳定.4℃时,受体内化率较低,24℃时,受体内化率有所增加,37℃时,受体内化率较高;37℃时,随125I-As浓度增大,受体内化率降低(P<0.01);不同温度、浓度时,受体内化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P<0.05).结论 ECV304细胞AS受体内化受温度、时间及125I-AS浓度等因素影响,呈温度-效应、时间-效应关系,与125I-AS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探讨两种方法在骨转移灶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137例确诊恶性肿瘤患者在1月内分别进行99Tcm-MDP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分析两者对骨转移灶检出率的结果。结果:137例患者之中66例患者99Tcm-MDP骨显像为阳性,中轴骨、四肢骨均可出现,检出率为48.2%(66/137); 71例骨显像阴性患者中有12例PET/CT结果为阳性。所有患者之中62例患者18F-FDG PET/CT为阳性,检出率为45.3%(62/137),75例PET/CT阴性患者中有16例骨扫描结果为阳性。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比较(P=0.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四种骨质改变类型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CT溶骨性与成骨性类型分类比较两种方法(P=0.0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筛查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效能无明显差别,18F-FDG PET/CT优势在于发现溶骨性病变,而99Tcm-MDP骨显像的优势为成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65.
32P-胶体内照射治疗浅表实体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32P胶体内照射治疗浅表实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浅表实体肿瘤进行32P胶体瘤内注射,按照每cm3肿瘤应用18.5MBq32P胶体进行计算,注射总量不超过740MBq,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瘤体内注射32P制剂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瘤率达到69.5%.肿瘤完全缓解的2例(8.69%),部分缓解14例(60.86%),无变化7例(30.43%).结论:32P胶体治疗实体肿瘤的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NBS方法^131I标记干扰素的合适反应条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NBS(100、10、1、0.1、0.01μg,101μl );不同浓度的IFN(1、0.1、0.01、0μg,5μl );不同pH值(4.5、5.5、6.5、7.5);不同标记体积(30μl~300μl ),分别进行标记反应。应用纸色谱法、SPECT成像、放射性计数进行分析。结果:NBS的用量101xg时,有较好的标记率,过高或者过低均不适合标记。IFN含量由1Ixg逐步减低时,标记率也逐步下降。pH值在5.5~7.5之间,对标记影响不大;标记体积30μl ~300μl ,对标记影响不大。结论:^131I、干扰素、NBS的mol比约为1:10:1000时,标记率可以达到60%。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131Ⅰ标记的血管抑素在荷Lewis肺癌C57BL/6小鼠体内的放射受体显像,评价血管抑素及131Ⅰ-血管抑素和单纯131Ⅰ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探讨131Ⅰ-血管抑素治疗实体瘤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①2001-02/05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核医学实验室进行显像实验用氯胺-T法进行131Ⅰ标记,将标记产物131Ⅰ-血管抑素从尾静脉注入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体内,用131Ⅰ标记的白蛋白作为对照,分别于24,48,96,144 h后进行ECT扫描.②2002-07/2003-02在该实验室进行治疗实验28只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右前肢皮下移植瘤直径约1cm)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131Ⅰ-血管抑素(含131 I 11.1 MBq,血管抑素12.5 mg/kg),血管抑素(12.5 mg/kg),131Ⅰ(11.1 MBq)和生理盐水各0.3 mL,1次/周,治疗2次,观察14 d内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131Ⅰ-血管抑素尾静脉注射后,48 h内γ显像以全身分布为主,96 h后肿瘤部位显像,并呈高度特异性浓集.131Ⅰ-血管抑素,131Ⅰ,血管抑素和生理盐水治疗两周后,各组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963±126),(5219±351),(3943±236),(7353±350)mm3,其抑瘤率分别为73.3%,29.0%,46.4%,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 3).结论131Ⅰ-血管抑素可以高度特异性浓集于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部位,并使肿瘤组织显像;131Ⅰ-血管抑素能明显抑制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强于单纯的等浓度的血管抑素和131Ⅰ,131Ⅰ-血管抑素在实体瘤的干预性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