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6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58篇 |
内科学 | 77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77篇 |
外科学 | 107篇 |
综合类 | 312篇 |
预防医学 | 144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123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174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腰痛是骨科的常见症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大多数腰痛和椎间盘退变有关,而目前的治疗都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逆转椎间盘退变。随着对椎间盘退变病理认识的深入,采用生物学方法逆转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就是其中方法之一。笔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种子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由于颈髓受压,功能受损,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影像学的发展,MRI、CT对颈椎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但不能对颈髓的功能状态作出评价,临床发现有些患者影像显示明显受压,而临床症状、体征却很少,为诊断带来困难。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弥补不足。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项重要的神经科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和典型发育儿童之间语言相关脑结构的纵向弛豫时间(T1)值和横向弛豫时间(T2)值,研究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的脑脱水和髓鞘丢失情况,并探索弛豫时间改变与语言发育商的关系。方法 搜集25例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为病例组和20例典型发育儿童作为对照组,行常规MRI和合成磁共振序列Magic扫描后得到T1和T2地图。共测量7个白质和灰质感兴趣区的T1和T2值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发育性语言障碍组感兴趣区弛豫值与语言发育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尾状核头T1值降低,T2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尾状核头的T1和T2值诊断效能均大于0.7,两者诊断效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尾状核头T1值降低与语言能力下降呈正相关(r=0.658,P<0.05)。结论 发育...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造影和栓塞术诊断和治疗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9例UA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妊娠相关操作后迟发性阴道出血,13例胎盘植入患者阴道出血由腹主动脉球囊暂时阻断下剖宫产术后常规造影发现。所有患者均经造影明确为UAP,共发现22枚,其中左右侧子宫动脉各11枚。6例妊娠相关操作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13例剖宫产后患者仅栓塞载瘤子宫动脉。术后立即行阴道探查观察有无新鲜出血,术后6个月随访有无再发异常阴道出血。结果 术后即时探查宫腔显示,6例妊娠相关操作后阴道出血患者出血停止,13例胎盘植入剖宫产患者无新鲜血液流出。19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腹部疼痛,给予镇痛泵对症治疗,术后36 h内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再发阴道异常出血。结论 子宫动脉造影对UAP具有明确诊断作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UAP破裂致阴道出血安全,效果良好;有助于预防未破裂UAP患者迟发性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revo支架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revo支架取栓治疗。统计两组血管再通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1.84%(45/49)]高于对照组[75.51%(37/49)],颅内出血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24.48%(12/49)](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revo支架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颅内出血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预后及疗效。方法总结52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总结TBI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的主要死亡原因。运用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讨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脉搏、受伤至到达医院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44例(8.46%,44/520)合并失血性休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8.26±9.25)岁。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68.18%,30/4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6例,6~8分17例,8~12分11例。随访1个月25例(56.82%)患者死亡,其中24h内死亡10例,24h后15例。结论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较为少见,但死亡率高。早期和后期主要死亡原因存在差异。早期(24h内)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后期(72h后)主要为颅脑损伤,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调查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孕期膳食营养、认知观点和自我管理情况,探讨个性化饮食干预和运动指导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41例明确诊断为GDM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评价GDM患者遵循饮食控制的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和运动方式,监测干预前后三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数值变化,将干预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认知:接受过饮食教育者37例(92.5%);饮食态度上只有27.5%的患者认为仅饮食治疗就能有效控制血糖;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答题全部正确率为零,食物的描述答题全部正确率为2.5%.(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BMI、接受过饮食教育、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到医院复查糖尿病是影响GDM患者遵循饮食控制的因素.(3)干预后的2hPG、HbA1c、TC、TG均较治疗前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我国GDM患者饮食认知水平不高,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饮食教育、定期复查及自我监测血糖者遵循饮食控制情况较好,个性化的饮食干预和运动指导对GDM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Meta分析综合定量评价MR弥散张量成像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Ovid、Springer、Elsevier、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Lww)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国内文献库(CNKI)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分析软件为RevMan5.3,合并效应量为加权均数差(weightedmean difference,WMD)。结果纳入研究DTI诊断HIE的文献共13篇。结果显示:(1)轻、中、重度HIE组新生儿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比对照组新生儿低,其中内囊后肢WMD及95%CI为-0.04(-0.06,-0.02)、-0.07(-0.10,-0.03)、-0.07(-0.10,-0.03);胼胝体压部WMD及95%CI为-0.09(-0.10,-0.07)、-0.09(-0.12,-0.06)、-0.19(-0.33,-0.05);胼胝体膝部WMD及95%CI为-0.06(-009,-0.03)、-0.07(-0.10,-0.05)、-0.13(-0.21,-0.06)。(2)轻度HIE组新生儿在顶叶白质、额叶白质区FA值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FA值比对照组新生儿低。(3)豆状核、丘脑、尾状核及放射冠区FA值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及膝部是HIE受累最明显的部位;其FA值降低可为HIE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