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改变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改变与胰腺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1在徐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实验科、徐州市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h组,缺血再灌注6h组,每组8只。测定血淀粉酶,脂肪酶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光镜、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改变;微循环显微镜检测胰腺微循环的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状态;测定胰腺组织干/湿比,了解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缺血再灌注1h组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高于假手术组[(26.67&;#177;9.99)μkat/L,(5.24&;#177;1.82)μkat/L,(14.53&;#177;3.98)μkat/L,(2.83&;#177;1.64)μkat/L,(t=2.60,349,P&;lt;0.05)],缺血再灌注6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1.59&;#177;10.95)μkat/L,(10.66&;#177;2.61)μkat/L,(t=7.35,7.54,P&;lt;0.01)]。淀粉酶、脂肪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②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形态学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光镜下呈现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表现,缺血再灌注6h组损伤加重,出现出血、坏死。③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和缺血再灌注6h组的微动脉口径小于假手术组[(18&;#177;6)μm,(20&;#177;9)μm,(22&;#177;8)μm,(t=2.42—3.85,P&;lt;0.05)]。缺血再灌注1h组和缺血再灌注6h组的微静脉口径均较假手术组扩张[(30&;#177;8)μm,(35&;#177;15)μm,(25&;#177;10)μm,(t=2.42—3.85,P&;lt;0.05)],缺血再灌注6h组较缺血再灌注1h组微静脉口径明显扩张(t=3.69,P&;lt;0.05)。缺血再灌注1h组与缺血再灌注6h组的血流速度均较假手术组减缓[(0.44&;#177;0.12)mm/s,(0.21&;#177;0.04)mm/s,(0.56&;#177;0.03)mm/s,(t=2.42—4.19.P&;lt;0.05—0.01)],并且缺血再灌注6h组较缺血再灌注1h组血流速度显著减缓(t=5.19,P&;lt;0.01)。④胰腺再灌注后胰腺组织干湿比的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胰腺干湿比明显少于假手术组[(26.5&;#177;2.3)%,(30.1&;#177;2.1)%,(t=3.23,P&;lt;0.05)],缺血再灌注6h组胰腺干湿显著减少[(20.4&;#177;2.2)%,(t=8.23,P&;lt;0.01)]。结论:胰腺缺血再灌注1h时即发生微循环障碍及组织损伤,再灌注6h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胰腺组织损伤与微循环紊乱的发展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建立全脑常规照射开放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鼠动物模型。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依次为假照射组、10、20、30和40Gy组,每组20只,^60Coγ射线全脑常规照射,2Gy,次,5次,周,每日观察大鼠饮食、自主活动、并记录照射区皮肤与毛发、体重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照射后16h每组随机选取4例用镧示踪电镜化学技术观察大鼠BBB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均未出现可评价的异常神经行为及体征;各组的饮食、自主活动、皮肤与毛发无可评价的异常改变;体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照射后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出现BBB功能的改变,且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放射治疗过程,易于操作,成功率高,是全脑常规照射后从病理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BBB功能变化规律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寻找电镜观察霍乱毒素业单位B结合辣根过氧化酶(CB—HHP)最理想的显色方法。方法将CB—HRP引入侧脑室,分别使用二氨基联苯胺(DAB)法、CoCl2-DAB法、TMB—ST法、TMB—ST结合DAB—CoCl2法显色CB—HRP,电镜下观察CB—HRP标记阳性神经冗显色情况。结果DAB法、CoCl2-DAB法以及TMB—ST法显色后,电镜下均未见有CB—HRP标记阳性神经元;TMB—ST结合DAB—CoCl2法显色,见有夫量CB-HRP标记阳性神经元,且超微结构清晰,标记物明艟。结论TMB—ST结合DAB—CoCl2法是用于电镜观察CB—HRP的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预处理对培养的未成熟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传代培养的未成熟S -D大鼠心肌细胞 ,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 /复氧组 (缺氧 3h、复氧 3h)、二氮嗪 (30 μmol/L)组、格列本脲 (10 μmol/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3× 10 5U/L) /过氧化氢酶 (CAT ,4 .5× 10 5U/L)组、N - 2乙酰丙酰基甘氨酸 (MPG ,10 0 μmol/L)组。实验结束时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台盼蓝染色法计算细胞死亡率、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 (MDA)含量、铈化学染色法观察细胞线粒体结构。结果二氮嗪预处理后细胞死亡率、细胞内MDA含量、培养液中LDH活性较缺氧 /复氧组降低 (P <0 .0 1) ,铈 -氧自由基 (Ce -ROS)形成减少 ;格列本脲、SOD/CAT和MPG可以阻断此保护作用。结论 二氮嗪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有保护作用 ,这种保护作用与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复合32℃浅低温及晶体停搏液保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未成熟心肌细胞内Ca2+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IP采用2次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实验分为IP+32℃浅低温组和单纯32℃浅低温组.心脏灌注St.ThomasⅡ停搏液,缺血30 min,37℃再灌注30 min.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焦锑酸钾沉淀Ca2+染色及心肌细胞体积密度(Vvi)测定.结果再灌注30min,IP组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恢复率明显高于单纯32℃浅低温组(P<0.05),IP组受损严重心肌细胞Vvi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细胞核Ca2+沉积随细胞损伤程度加重而增加,其中32℃浅低温组细胞核Ca2+沉积较为明显.结论缺血再灌注期间,未成熟心肌细胞内Ca2+分布异常与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密切关系.IP+32℃浅低温复合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红素氧化酶-1(HO-1)及代谢产物是一种较强的内源性抗氧化物质。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低氧对紫绀型心脏HO-1活性的影响,以及HO-1活性改变对紫绀型心脏缺氧/复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7.
钙调素在兔胰腺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球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取处于指数期的原代培养7d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常规制备透射电镜样品后,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并摄片。结果光镜下神经干细胞呈克隆球散在悬浮于培养基中,Nestin免疫荧光阳性;电镜下观察到神经干细胞相互间排列比较松散、核浆比例高,细胞间胞膜增厚,形成特化的结构,有的胞膜上可见胞吞/胞吐小泡。结论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间的细胞连接有间隙连接样结构,并可出现胞吞/胞吐功能,提示细胞间可进行相互交流,传递化学递质或电兴奋活动。  相似文献   
89.
成年法乐三联症右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例成年法乐三联患者右室肥大心肌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右室肥大心肌细胞平均横径为25.59μm(p<0.01),心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心肌细胞且呈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此在年龄较大患者较为突出。作者认为,为提高手术疗效及改善预后,该症患者手术应尽早进行,术中加强右室保护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0.
Vi血凝试验是筛选伤寒带菌者的常用方法。为了降低或消除其非特异性凝集,作者使用王氏法提制纯Vi抗原,并在Vi血凝试验的传统方法中增加一组血凝抑制以资鉴别,并命名为Vi血凝鉴别抑制试验。同时采取了用70%甘油冷冻保存Vi致敏血球,有效地保存其反应性。经此法检测正常人29°名,凝集效价达1:8者仅1人,占0.3%,效价达1:16者没有,而用传统的Vi血凝法检查148人,效价>1:8者占2.7%(4/148),效价>1:16者2人,占1.3%,伤寒病人效价达1:12至1:64者有47%(16/34)。伤寒恢复一年后,Vi效价在1:16至1:64者占4.1%(10/2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