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应用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和探讨。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采用Y型迷宫检测行为学变化;以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以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9 P35)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学习尝试次数明显增加(77±5.2)次及(50±6.3)次,记忆正确次数明显减少(3.7±0.8)次及(7.7±0.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老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37.8±1.3)个/视野及(0.8±0.2)个/视野及caspase-9 P35表达(37.6±1.8)个/视野及(6.2±1.3)个/视野明显增加(P<0.01),而nNOS表达(6.8±1.5)个/视野及(22.8±3.6)个/视野明显降低(P<0.01)。结论应用D-半乳糖可成功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体现了学习记忆障碍的行为学变化,又能较好地模拟老年性痴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当前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向转诊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不同行政区在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分布及诊疗管理上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城区与郊区双向转诊情况不尽相同。了解城区与郊区的双向转诊情况对于更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有重要意义。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市城市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开展实施现况,发现二者差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上海市更好地推行双向转诊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8年11-12月,选取涵盖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及4 047例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行政管理人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双向转诊的组织机制、过程、转诊效果情况;对全科医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双向转诊方式、上转转诊联系方式、是否填写除转诊单之外的转诊信息、接收下转患者时是否与上级医生保持联络等。结果 共发放社区行政管理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0%;共发放全科医师问卷4 047份,回收有效问卷3 925份,有效回收率96.98%。3 925例全科医生中,在郊区工作2 641例(32.71%),在城区工作1 284例(67.29%)。城市和郊区全科医生性别、职称、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54%(238/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89.34%(218/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立双向转诊专门联络负责人、建立双向转诊档案、专门设置预留床位保证接收下转患者、双向转诊方式中的网络联系、点对点与相应专家或科室联系、与相应上级医院负责双向转诊的专门联系人联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41%(123/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转患者<100例,75.00%(183/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接收下转的患者数<10例。城区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转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与郊区卫生中心在双向转诊实行上存在诸多差异,且目前双向转诊仍以上转为主,建议通过完善郊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双向转诊平台、积极组建区域医疗集团等措施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男性,平均年龄52.3岁。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集中在双下肢、二便和性功能。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浅感觉障碍、深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3例患者在腰椎穿刺后症状体征曾有加重。以胸腰段脊髓受累为主,可见到脊髓轻度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脊髓前后有迂曲状、"虫蚀样"的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11例接受了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10例在治疗后即刻改善,1例复发。4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本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是避免误诊的关键,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规范的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采用Y型迷宫检测行为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9P35)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学习尝试次数明显增加[(77±5.2)次 vs.(50±6.3)次],记忆正确次数明显减少[(3.7±0.8)次 vs.(7.7±0.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老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37.8±1.3)个/HP vs.(0.8±0.2)个/HP]及caspase-9P35表达[(37.6±1.8)个/HP vs.(6.2±1.3)个/HP]明显增加(P<0.01),而nNOS表达[(6.8±1.5)个/HP vs.(22.8±3.6)个/HP]明显降低(P<0.01).结论应用D-半乳糖可成功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体现了学习记忆障碍的行为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我院1990~1997年共收治GBS102例,其中58例合并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AD)。且病情较未合并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GBS病人重,预后较差。以往对此认识不足。现将这58例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GBS诊断均符合Asbury标准[1]。男34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1.42:1;年龄2~70岁,平均年龄36.7岁。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有38例,占65.5%。病状达高峰时间2~ZO天,平均7天。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者4O例,约占70%。1.2…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全科住院医师对双语学习的认知度、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双语教学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某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3.62%(88/94)的住院医师认为双语学习有必要,认为英语是医师职业必备能力之一。在学习安排上,53.19%的住院医师没有固定的学习计划,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主要原因。全科医师需求的学习资源前三位为:双语教材(77.66%)、学术期刊(38.30%)和原版教材(35.11%);希望的教学形式是:固定授课(52.13%),英语角(39.36%),科室业务学习(37.23%)。需求前三位的教学内容是:临床常用口语(67.02%),文献阅读(46.81%)和临床指南(45.74%)。结论全科住院医师普遍认同双语教学有必要性,因此教学开展具有客观需求和可行性。在教学中应以住院医师需求为基础,采用结合临床实践、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开展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D),它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僵直、行动迟缓,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及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90%帕金森病患者住在家中,所以恰当的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程的进展。现将帕金森氏病的家庭护理干预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帕金森病35例嗅觉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的改变及其与病程、严重程度的关系,初步探讨嗅觉检测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PD患者进行简易嗅觉检查,并与正常老年人作对照,观察与Hoehn-Yahr分级,病程关系。结果:PD组的嗅觉障碍发生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01)。Hoehn-Yahr分级中,嗅觉丧失和嗅觉减退的比较,Ⅵ级与Ⅲ级,Ⅲ级与Ⅱ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Ⅵ级与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丧失比率明显上升。各病程中嗅觉丧失和嗅觉减退的比较显示,其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有明显减退,与病程无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嗅觉检测对于帕金森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