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通过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1.5T超导型MR机进行大鼠脑冠状位扫描,随后经股静脉注入Gd-DTPA,迅速行同层间歇扫描。结果脑缺血4h,再灌注50min时,缺血侧纹状体增强率与对侧相比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70min时,缺血侧大脑皮层增强率较对侧增高(P<0.05)。缺血侧侧脑室在再灌注10min时可见明显强化。结论纹状体区BBB比大脑皮层更易受到再灌注损伤。血脑脊液屏障较早受到破坏。增强MRI是一种敏感的在活体条件下检测BBB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取健康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69只)。采用间隔3d分别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VD模型。造模后4周,将纳入的32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简称甘露醇预处理组;尾静脉注射甘露醇1.5g/kg,预处理10~30min后,经尾静脉注射1×10^6/ml BMSCs 1ml)、BMSCs移植组(注射等量的BMSCs,不注射甘露醇)和培养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基础培养液)。剔除死亡大鼠,上述3组分别有9、11、8只,假手术组7只纳入统计。干预后4周,采用Morris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结果({)4组相同时间点的比较,BMSCs移植组比培养基对照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均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甘露醇预处理组比BMSCs移植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且均与假手术组水平接近(P〉0.05)。②在额叶皮质和海马区,BMSCs移植组的BDNF含量均高于培养基对照组(P〈0.01);甘露醇预处理组则高于BMSCs组(P〈0.01),但均低于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结论与单独静脉注射BMSCs比较,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治疗V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更佳;额叶皮质和海马中BDNF的表达量更高。  相似文献   
83.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后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 ,及甘露醇的剂量、时间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 3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前后尿中 RBP含量。结果 用甘露醇治疗后尿 RBP较治疗前增高 (P<0 .0 5 ) ,甘露醇总剂量≥ 5 0 0 g时尿 RBP增高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1)大剂量的甘露醇能诱发肾功能损害 ;(2 )尿 RBP可作为判断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4.
陈莉  秦超  莫雪安  陈娅  邹东华  梁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62-163,16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行CAS治疗;分析CAS的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率〈10%;术中发生高灌注综合征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2例,栓子脱落1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轻度再狭窄。结论掌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并予以正确的处理,可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对大鼠脑内神经元的损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损害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重症肌无力(MG)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方法将AchRab IgG或健康人的IgG注入大鼠侧脑室。HE染色、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质、海马及杏仁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变化。结果2周后实验组皮质、海马及杏仁核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仅见少量凋亡。实验组皮质、海马及杏仁核nNOS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及对照组脑内细胞均来见iNOS表达。结论AchRab脑内注射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损伤皮质。海马及杏仁核nNOS神经元;但未能诱导脑内细胞iNOS表达。神经元凋亡损害参与了AchRab对中枢神经损害的机制;nNOS神经元的减少,可能与MG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而神经元的损伤可能与NO的毒性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86.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0岁.曾因"四肢麻木、无力2周"于2010年12月入院治疗.患者发病前3 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随后逐渐出现从远端至近端的对称性四肢麻木无力.体检:脑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Ⅳ级,四肢腱反射(+).四肢深浅感觉减退,左下肢较明显.查脑脊液细胞数4个/mm3,蛋白0.7g/L.头颅MRI未见异常.神经肌电图检查见: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四肢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幅度降低,F波传导速度延长,诊断普通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入院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出院时右下肢肌力近端Ⅲ级,远端Ⅳˉ级,余肢体肌力正常.出院后肌力逐渐恢复正常,但遗有四肢远端感觉减退.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我院缺血性脑卒中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缺血性脑卒中质量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与北京地区1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7 - 2009年缺血性脑卒中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我院2010年卒中接诊流程(60.8%)及阿司匹林使用(入院8h内为92.4%,出院为87.5%)等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指标完成较好,患者住院72 h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71.3%)的指标完成较理想.但是,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溶栓治疗的比例(0.6%)明显偏低,评价吞咽困难(未实施)、戒烟指导(14.3%)及健康教育(20.5%)方面与北京地区(2007年:20.5%、19.9% 、74.9%,2008年:52.5%、38.4%、84.1%,2009年:78.6%、89.0%、78.8%)还存在较大差距.结论 我院对缺血性脑卒中质量控制的多数治疗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对健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今后要加大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躯体恶性肿瘤治疗,并在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试验组(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组,STG);同时分别选择性收录同期住院治疗的相同例数、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单纯脑梗死组,以及相同例数、肿瘤类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单纯肿瘤组.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STG患者240例,同时分别选择性录入单纯脑梗死和单纯肿瘤组患者各240例.STG患者中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85例(35.42%).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试验组患者脑梗死病因不明者多见,MRI表现以累及多个动脉供血区的多个病灶为特点.与单纯肿瘤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者多见.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每升高1×109/L,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升高约1.3%(OR=1.013,95%CI1.005 ~1.022,P=0.002).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每降低1 s,肿瘤患者脑梗死风险增加15.4%(OR =0.846,95%CI0.771 ~0.929,P=0.000).采用过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是未采用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的3.663倍(OR=3.663,95%CI1.584 ~ 8.473,P=0.002).结论 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以缺少传统的危险因素、脑内出现多发性病灶为特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凝固性升高是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