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低血钠高尿钠综合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出现罕见的低血钠高尿钠综合症(HNS)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21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治疗后8d和14d发生HNS,经血、尿电解质、渗透压和其它相关检查证实。并根据有无脱水表现区分出是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症(SIADH),还是脑性盐耗损综合症(CSWS)。对于SIADH采用限制水入量和静脉补充3%高渗盐水治疗,同时监测血、尿电解质和渗透压。结果:在及时发现、治疗和监测下,患者分别于HNS起病后7d和21d恢复。结论:HNS临床少见,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国内外尚未见报告。因此,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出现意识状态恶化,要考虑到有HNS的可能。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2.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指发生在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和静脉窦上的异常动静脉分流,发病率约为脑动静脉畸形的1/10。本文回顾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解剖、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和分型,进一步综合论述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强调了皮层静脉返流以及脊髓静脉引流的诊断意义。从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特殊类型病变等方面进一步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3.
【摘要】〓大脑中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解剖关系特殊,其动脉瘤破裂较其他幕上动脉瘤产生的临床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更差。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很多医疗中心已经将介入栓塞治疗作为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治疗方式尚存争议,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治疗是首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时脑血管造影显示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90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约为98.92%(92/93)。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2±9.5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21.82±9.8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02)。共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约占5.56%(5/90),3例死亡;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9.10%(17/89)。结论 Wingspan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及较好的近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46例的全脑血管造影(DSA),探讨SAH发病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146例患者均为SAH后行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借助DSA和CT结果,对所有患者发生CVS的病因加以分析。结果其中发现动脉瘤的107例患者,发生痉挛66例,占61.7%;非动脉瘤性SAH患者39例,发生痉挛2例,占5.1%。结论CVS的发生与动脉瘤的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35个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结合栓塞治疗。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以GDC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GDC栓塞.其中28例致密栓塞,7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24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5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安全.适用于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47.
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血浆触珠蛋白表达变化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间的关系.共观察4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其中19例于发病后3~14天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显示血浆触珠蛋白水平[(0.29±0.14) g/L]低于24例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0.78±0.48)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8,P=0.000).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血浆触珠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降阶梯疗法对该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对比降阶梯疗法与常规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劣,总结改善临床预后的方法。结果常规疗法组肺炎治愈时间和降阶梯治疗组肺炎治愈时间分别为(9.13±2.27)d和(7.58±2.34)d,术后7 d NIHSS评分常规疗法组和降阶梯组分别为(6.58±5.90)、(3.38±3.66),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肺炎患者经过痰细菌培养,共16例检出病原菌。死亡2例(因急性脑肿胀导致脑疝死亡)。48例患者随访1~9个月,肺炎治愈47例,无复发病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47例生活均可自理,无致残致死病例,失访1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肺炎的发病率较高,经过积极的降阶梯抗生素治疗的方式,可以缩短肺炎治疗时间,并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9.
采用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自发性海绵窦硬膜动静脉瘘9例导管可直接插入海绵窦(CS)推入栓塞材料,2个月后9例症状全部消失,也不影响测颈内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动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分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栓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 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图1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