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观察观苯丙氨基苯乙(BPAA)对喹诺酮类药物与人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首次用重组人类GABAA受体,通过放射配体结合竞争抑制实验方法,依次进行了联苯丁酮酸、BPAA对萘啶喹诺酮抗菌药依诺沙星(enoxaxine)竞争抑制^3H-蝇蕈醇与Sf-9膜表达GABAA受体亚型A2β2γ2s、A2β3γ2s、α3β3γ2s和α5β3γ2s结合的实验。结果发现BPAA能明显增加依诺沙星对^3H-蝇蕈醇与各受体亚型的竞争抑制作用,IC50减小10^4-10^5倍,与BPAA相比,联苯丁酮酸的抑制作用较小,IC50减小10^2倍。本研究直接反映了联苯丁酮酸和BPAA与喹诺酮类药物在体内与GABAA受体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两种药物发生了化学/分子作用,形成一种与GABAA受体有着极高亲和力的新结构。目前,本研究还在继续进行,验证喹诺酮类药物和BPAA之间的这种化学/分子作用。  相似文献   
32.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1168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了解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在全国近40家医疗机构收集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以可变剂量利培酮治疗,以BPRS、临床疗效评定、看护者疗效评定、CGI评定疗效,以TESS、合并用药情况、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于基线时、试验第1、2、4、8、12、16周末评定各量表、测量生命体征。于基线时和试验结束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成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共收集有效病例1168例。根据BPRS总分减分率评定,显效率(即减分率≥50%)达91.8%;根据医生的临床评定疗效达“痊愈”或“显好”者为88.6%;看护者评定为“很有效”者为71.1%;以三种方法评定疗效为“无效或恶化”者均小于5%。根据利培酮最高日剂量分为高剂量组(>4mg/日)与低剂量组(≤4mg/日),比较试验结束时两组的BPRS减分率,结果低剂量组的减分率大于高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在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反应为静坐不能64例(5.5%)、失眠54例(4.6%)、肌强直13例(2.1%)、震颤23例(2.0%)、口干23例(2.0%)、体重增加22例(1.9%)、便秘13例(1.1%)。明确因不良反应提前退出试验者有22例(1.88%),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CGI-Ⅱ(疗效指数)中位数在治疗16周末时为4,即“疗效明显,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结论 对于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33.
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163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全国各大区近40家医疗机构收集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1633例,以可变剂量利培酮治疗,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评定、看护者疗效评定等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合并用药情况,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结果:根据BPRS总分减分率评定疗效达显著好转或基本痊愈者为87.1%;临床评定疗效达痊愈或显好者为78.1%,看护者评定为很有效者为53.0%。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的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利培酮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一般剂量≤4mg/d即有明显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34.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功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本文就TNFα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电针治疗133例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33例抑郁症患者接受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与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治疗的108例进行双盲法对照。结果:按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均分数变化的比较,电针组与对照组一样,治疗后均分数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间治疗后均分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中国传统评定疗效标准,电针组与阿米替林组显效率分别为75.2%与66.7%,经 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针组对焦虑躯体化症候群与认知障碍症候群及反应性抑郁症疗效,比阿米替林组好,且副作用少、适应症广。生化与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机理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6.
利培酮对谷氨酸功能低下的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对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所致谷氨酸功能低下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 昆明种雄性小鼠122只。(1)取32只小鼠,分为溶媒(腹腔注射溶媒)和不同剂量利培酮(腹腔注射0.025,0.050,0.075mg/kg)4组,每组8只,观察利培酮对小鼠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的影响。(2)取50只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溶媒+溶媒)、MK-801模型组(腹腔注射溶媒+MK-801 0.25mg/kg)和3个不同剂量的利培酮(方法同前)组(3组均含0.25mg/kg的MK-801),观察利培酮对MK-801致小鼠自主活动增加的影响。(3)取40只小鼠分为5组,每组8只。给药方案同前,观察利培酮对MK-801引起的刻板行为的影响。结果 (1)与溶媒组比较,利培酮剂量为0.050mg/kg和0.075mg/kg时,小鼠的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总路程减少(均P〈0.05和(0.001);但低剂量(0.025mg/kg)对小鼠的探究行为(P=0.093)和自主活动(P=0.263)的影响未达统计学意义。(2)利培酮(0.025-0.075mg/kg)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由MK801引起的自主活动增加和刻板行为(均P〈0.05)。结论 利培酮能特异性地抑制MK-801引起的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37.
氯氮平的药代动力学及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反应是否可以预测药物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200例符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吗氯贝胺(300~600mg·d-1)或丙咪嗪(75~250mg·d-1)治疗6周.并在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进行HAMD,HAMA,CGI和TESS检查,评定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解释治疗第2或4周末疗效对治疗6周末的影响.结果:193例患者完成6周试验.从治疗第1周末开始,2个治疗组HAMD总分均显著下降,并且此后继续下降,两组间比较,减分率均无显著差异.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胆碱能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从散点图分析,治疗4周末与6周末的HAMD减分率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为0.791(P<0.01),等级相关系数是0.826.但是20%的患者在4~6周期间病情仍在继续改善,治疗4周和6周末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吗氯贝胺和丙咪嗪治疗2周末的疗效尚不能精确地预测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9.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苏允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 @司天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 @舒良$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  相似文献   
40.
氯氮平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介绍了氯氮平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的特点,以及在免疫学,细胞毒理学和遗传学方面发生机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