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175篇
临床医学   290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424篇
预防医学   19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43篇
  5篇
中国医学   193篇
肿瘤学   10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青光眼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不同因素所致青光眼视功能障碍多表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损伤及丢失。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组织中固有的神经胶质细胞,其形态特殊,生理功能复杂。在众多的针对不同的RGC损伤机制的保护作用中,探索Müller细胞的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乌鲁木齐市宝科达医院健康体检的670人血标本,检测血尿酸、血液生化指标以及ApoE基因型。结果: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ApoE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高尿酸组和正常组ApoE基因型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吾尔族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和维吾尔族ApoE基因型中E3/3占主导,汉族E2/2〉E4/4,而维吾尔族正好相反。与正常组相比,高尿酸组ApoEε2等位基因频率降低,而ε4频率升高,ε4等位基因可能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两个民族高尿酸组不同等位基因血尿酸(SUA)和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外的各生化指标均高于正常组,而且两个民族高尿酸组和正常组尿酸和血脂代谢指标水平在ApoE等位基因ε2、ε3、ε4型中也有一定的差别。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可能是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遗传易感基因,但仍然表现出民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瘦素基因启动子区第2548位核苷酸G→A变异与汉族男性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将321例男性体检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145例)与对照组(176例),进行瘦素基因多态性的检验,同时进行血浆瘦素水平、人体测量学、代谢、临床参数的检测。结果:高尿酸血症组和对照组瘦素基因G2548A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7.313,P〈0.01),瘦素基因的G/G、A/G、A/A各基因型的血尿酸(SUA)、胰岛素浓度(INS)、HOMA-IR及瘦素(LEP)水平呈依次上升趋势,其中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瘦素基因G2548A多态性与空腹血浆瘦素水平、胰岛素浓度、血尿酸水平相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HUM)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74.
急性体动脉栓塞取栓术尽管手术部位比较局限,但是起病急,进展迅速,且患者原发性心脏病及合并症严重,使麻醉手术风险增加。我院2004至2006年共成功实施体动脉取栓术46例,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46~86岁。原发性心脏病中,风心病8例,冠心病34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心功能Ⅱ~Ⅳ级。合并脑血管病变12例,高血压29例,糖尿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5例,心律失常患者42例,其中心房纤颤40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有心肌梗死史5例,曾接受抗凝和溶栓治疗5例。有手术史8例。动脉栓塞部位:腹主动脉末端2例,髂动…  相似文献   
75.
水蛭注射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不同方法提取水蛭的有效成分,创制新制剂水蛭注射液.方法 本文以凝血时间为指标对不同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选择最佳提取方案,尝试制备水蛭注射液.结果 (1)不同方法制得的水蛭注射液均有抗凝血作用,从经济角度考虑,本文采用生理盐水提取水蛭有效成分.(2)水蛭比蚂蝗、柳叶蚂蝗含有更高的抗凝成分.结论 选用水蛭为原材料,利用生理盐水提取水蛭有效成分,采用三冻三缓、过滤等步骤能制备水蛭注射液.  相似文献   
76.
枢机散敷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枢机散敷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疗效。方法90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常规加枢机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腹泻次数、腹泻改善时间、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机散敷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颅骨牵张术修复骨缺损过程中新骨骨密度的评价方法。方法:成年健康山羊18只,颅顶区制备25mm×10mm全层颅骨缺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只建立牵张术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于牵张结束后2,4,6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对照组3只动物与实验组牵张后6周动物同期处死,QCT、DEXA两种方法测量新骨骨密度,比较两种测量方法骨密度值(BMD)及相关性。结果:实验组QCT测量牵张间隙各兴趣区BMD值较前一时段对应BMD值明显增加(P<0.05),同一牵张间隙内各固定时段两端(R2、R3)较中央(R1)BMD值明显高(P<0.05),R2、R3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DEXA测量固定期4周,各兴趣区BMD值较固定2周对应BMD值明显增加(P<0.05),而固定期6周,仅牵张间隙中央(R1)较固定4周对应BMD值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牵张间隙内固定期2,4周两端(R2、R3)较中央(R1)BMD值明显高(P<0.05);两种检测方法测得平均骨密度值在各时段均存在正相关(P<0.005);对照组缺损区QCT、DEXA检测未显示有新骨形成。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能反映牵张过程新骨骨密度变化,QCT不受解剖结构和牵张器形状的影响,更适于颅面骨牵张术新骨形成的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78.
海风藤的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产于四川攀枝花地区的海风藤化学成分,为海风藤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手段,从海风藤藤茎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鉴定了此5个化合物。结果化合物(Ⅰ~Ⅴ)分别为:8-羟基-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6-甲酸(Ⅰ)、8-羟基-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6-甲酸甲酯(Ⅱ)、香草酸(Ⅲ)、胡萝卜苷(Ⅳ)、豆甾醇(Ⅴ)。结论化合物Ⅰ和Ⅱ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对HL-60和BEL-7404两种人肝癌细胞系的ED50值分别是3.27,12.5和8.4,15.1 mg·L-1。  相似文献   
79.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区的影响。方法:1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在基础和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采集脑功能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图像,测量激活的区域、大小及信号强度。结果:基础状态下食指运动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以及第一感觉区的激活,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除见上述区域激活外,还可见同侧初级运动区,病灶部位及对侧顶上小叶、颞上回、岛叶等部位的激活。针刺状态下激活面积及最小信号强度方面均大于基础状态。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康复与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区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80.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ystem in detecting the cell cycle specificity induced by recombinant human Fas ligand in vitro, so as to provide a reliable platform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cell cycl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in Fas-mediated apoptosis. Methods: The target cells-leukaemia cell lines and activated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stimulated by phytohemagglutinin were incuba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Fas ligand for 6 to 36 h,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sub-G1, common annexin-Ⅴ/PI and modified annexin Ⅴ and propidium iodide (API) methods and analys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modified API method demonstrated that Fas-mediated apoptosis was cell cycle specific and initiated at G1 phase. The common annexinⅤ/PI method showed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di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typical cell cycle-specific apoptosis. The sub-G1 method could only illuminate late apoptosis and DNA histogram. Conclusion: Fas-mediated apoptosis was cell cycle-specific and initiated at G 1 phase. Based on the modified API and common AnnexinⅤ/PI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and typical cell cycle-specific model in Fas-mediated apoptosis in vitro was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