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目的 探索新型药物涂层球囊(DCB)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应用新型DCB(SeQuent Please Neo)治疗的24例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53~76岁,平均(64±6)岁。sICAS在接受新型DCB治疗前均需普通球囊预扩张,若扩张后无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则接受新型DCB治疗。病变部位Mori狭窄分型为A、B、C型。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即责任血管区域的缺血性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死亡事件。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目标动脉狭窄率>50%定义为无症状性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定义为目标血管出现再狭窄,同时相关区域出现TIA或脑梗死等缺血症状。结果 24例sICAS主要位于前循环(62.5%,15/24),以Mori B型为主(66.7%,16/24);狭窄长度3.7~13.5 mm,中位数7.5(6.8,10.3) mm。所有新型DCB成功到位并实施扩张,技术成功率100%。新型DCB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在笔者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1~2年的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行3.0T MRA (包括TOF-MRA和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MRA的影像质量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T TOF-MRA判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为50%,特异性为100%,总准确率为37.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为37.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T CE-MRA对判断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均为50%,特异性均为100%,总准确率为71.9%,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分别为62.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 TOF-MRA与CE-MRA两组间对评估动脉瘤栓塞术后情况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TOF-MRA在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准确率低;3.0T CE-MRA优于TOF-MRA,与DSA相当,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手段。3.0T 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均较低,通过优化序列参数的方法可能获得更佳的图像。对于MRA阳性及不确定性结果应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34.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根据10例重症CVST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机械性破栓术、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及动脉溶栓术中的1种或多种。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其中2例联用机械性破栓术,2例联用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4例联用动脉溶栓术。术后仅1例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脑内血肿)。出院时,10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CVST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潜在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显微外科一次性微创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9例有影像学占位效应的硬膜下腔积液且合并脑萎缩患者,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结果术后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和大部消失8例,部分消失1例。相关的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可达到根本的病因治疗、有效的积液吸收和满意的组织复位。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ICH)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量10~3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6例,分为NGF+常规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2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用ELISA法动态测定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以及随访6个月后进行ADL分级。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12h内至28d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GF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14d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1d以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GF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7d内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14d以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后随访,两组ADL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足量外源性NGF可以保护神经元,减少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22例25支颅内大动脉段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2支。21支血管(MCA14支,BA2支,VA3支和ICA2支)为症状性重度狭窄、1支(BA)为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支血管(MCA1支和VA2支)为症状性中度狭窄。比较评价支架成形术相关性效/损比、总体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技术成功率96%(24/25),手术死亡率0%,未发生再灌注损伤,9例随访者(6~27个月)无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治疗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狭窄实施支架成形术是有效和安全的,但远期预后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由于缺乏连续动脉内操作的方法,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旨在探究通过单一鞘管通路对大鼠尾动脉进行重复介入操作的方法.方法 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50~700 g)6只,全身麻醉后显露尾动脉,以显微剪将血管做"鱼嘴形"切口后,通过导丝指引18G鞘管建立尾动脉介入通道...  相似文献   
39.
研究背景脑静脉窦优势引流是常见的解剖学特征,而非优势引流侧静脉窦回流缓慢导致皮质静脉血液滞留,可以造成局部脑静脉压升高和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探讨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可能出现的局限性颅内高压的诊断和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共12例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患者,8例表现为头晕、头部肿胀,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大脑皮质出血,2例双眼视物模糊,2例伴同侧搏动性耳鸣,1例有发作性睡病表现。2例颅内压280 mm H2O。9例MRI未见明显脑水肿及其他异常。DSA提示10例为左侧横窦非优势引流、2例为右侧横窦非优势引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治疗,其中2例行非优势侧横窦内支架植入术、5例行颈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7 d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均于2周内出院并继续抗凝治疗1年。随访6~34个月,可正常生活,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和复发;2例6个月后随访时复查DSA提示非优势引流侧横窦对比剂滞留时间较前缩短。结论非优势横窦回流异常可以引起局部脑静脉压升高,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头晕、头痛和耳鸣。抗凝治疗、血管内溶栓和必要的支架植入术对促进局部静脉回流、减轻脑组织内潜在的血液淤滞和水肿、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又称为免疫结合球蛋白(Bip),是细胞应激时产生的应激蛋白.作为热休克蛋白70家族的一员,在应激条件下,GPR78蛋白通过在内质网中协助多聚体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起到保护和维持细胞正常代谢作用.肝脏是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各种酶和蛋白的生化加工厂,故应激反应下肝细胞GRP78/Bip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