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48岁。因“右耳耳鸣、听力下降伴头晕2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右耳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头晕,左耳无异常。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四肢活动无异常,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不详,未予任何诊治。近2年来,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及头晕症状较前无明显好转,未予任何诊治。3个月前,自感右耳耳鸣及头晕症状较前加重,右耳听力下降较前明显,同时出现右侧面部感觉减退伴有行走不稳,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 MRI 检查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考虑听神经瘤可能性大。为行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听神经瘤”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可达180/90 mmHg,自行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自诉血压控制尚可;慢性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未予特殊治疗;甲状腺结节4年,无任何症状,未予治疗;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15年,目前无任何不适。否认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3名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及预后.方法 通过调查、收集自2004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3名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并检测其他部位的病变情况,探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3名患者均未合并其他部位病变,头颅MRI显示2例为囊实性肿瘤,1例为实质性肿瘤,手术镜下全切后均给予定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头颅MRI检查是主要的诊断及随访方法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鉴于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易合并其他部位病变、复发率高、手术难度大,应加强对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IP基因在国人生长激素(GH)型垂体腺瘤中的突变及其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GH型垂体腺瘤病人(实验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取其外周血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并提取AIP基因6个Exon的DNA进行测序,对比分析两组样本中AIP基因的突变差异.结果 实验组出现突变5例(25%),突变位于Exon 4序列中一处C突变为T的位点,其基因型为CT杂合型;对照组20样本中无一例出现突变.两组样本的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人GH型垂体腺瘤中AIP基因突变率要显著高于健康人,AIP基因突变与国人GH型垂体腺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虽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已经被报道近20年,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对于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仍然作为传统的首选入路,由于解剖研究的熟练以及显微镜、显微器械的发展,作者对该入路在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临床价值、适应症、治疗策略的改进进行了临床研究及总结分析。 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于2004年到2010年采用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尖入路的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25例病人,对入路的选择及改进、相关解剖的研究、器械应用、肿瘤显露及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25例病人都在颅神经及脑干功能监测下采用该入路,其中滑车神经部分包绕14例,完全包绕但在小脑幕起始段可以显露的有8例,完全包绕3例。沿颞骨从岩骨尖的前部到岩上窦乳突部切开小脑幕6例,从岩骨尖后部19例。肿瘤全切17例,此全切7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新出现的或原有颅神经损害加重16例,暂时性失语5例,一过性偏瘫5例,颅高压6例其中2例行去骨瓣减压,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应注重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手术入路应该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向周围组织侵袭程度、病人的年龄及术者的经验来制定。选择肿瘤的次全切和/或术后放疗而不是一味追求肿瘤的全切是合理的手术策略。另外,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至关重要。同样,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于神经功能保护有同样重要作用。同乙状窦前入路相比,该入路有微侵袭、术后效果较好等优点,然而,该入路的不足可以通过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改进。  相似文献   
15.
探讨在无临床工作经历的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协调处理好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以及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结合带教经历,简述了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方法、经验和体会,强调恰当协调处理三者关系是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大鼠颈动脉进行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的意义。方法 选取全国不同地域且未行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的神经外科医师71名。同时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42只,分为A、B两组(每组各71只)。受训医师先对A组71只大鼠行右侧颈动脉端端吻合术,之后2周内集中进行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 2周后再对B组71只大鼠行右侧颈动脉端端吻合。分别观测统计血管吻合时间(从开始缝合到缝合完成)、吻合针数、术后即时血管通畅率、术后24 h血管通畅率、术后存活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有效完成实验大鼠57只,平均吻合时间为(45. 1±6. 23) min,平均缝合(6. 1±1. 42)针,术后即时血管通畅率为77. 2%(44/57),术后24 h血管通畅率为46. 4%(26/56),术后大鼠存活率为98. 2%(56/57)。B组有效完成实验大鼠62只,平均吻合时间为35. 3 min,平均缝合6. 3针,术后即时血管通畅率为91. 9%(57/62),术后24 h血管通畅率为57. 4%(35/61),术后大鼠存活率为98. 4%(61/62)。两组大鼠的平均血管吻合时间、术后即时和24 h通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采用大鼠颈动脉进行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可显著提高初学者的血管通畅率,减少吻合时间;并且大鼠术后的存活率高,可作为初学者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的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S)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长、短期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79例S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术前、术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分析术后3和24个月的预后改善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准确性及预测效能评价。结果 SCS患者CEA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4个月的mRS分级分别为(1.78±1.10)、(1.32±1.37)和(0.89±1.25)。与术前相比,术后3和24个月均明显改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术后3个月,心肌梗死(OR=0.06,95%CI=0.01-0.32)和高脂血症(OR=0.13,95%CI=0.03-0.47)是影响因素。CEA术后24个月,心肌梗死(OR=0.09,95%CI=0.00-0.66)、高脂血症(OR=0.05,95%CI=0.00-0.2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OR=0.11,95%CI=0.02-0.50)是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的列线图来进行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及预测效能。结论 SCS患者CEA术后长、短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心肌梗死、高脂血症是影响CEA术后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高脂血症、NLR是影响CEA术后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LR可预测SCS患者CEA术后的长期预后,术前低NLR(<2.62)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8.
19.
老年人垂体腺瘤诊治分析(附10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垂体腺瘤的发病特点、诊治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老年人(≥60岁)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其他年龄组970例垂体腺瘤患者相比较,对其发生率、临床表现、肿瘤病理类型及手术入路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垂体腺瘤患者约占垂体腺瘤患者的10%,其特殊性在肿瘤大小、临床表现、术前合并疾病、手术方式、治愈率、术后严重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垂体腺瘤起病隐袋,多见大型、侵袋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明显,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及多脏器功能减退.术前准备要求高,经颅手术较多,术后并发症多.老年人垂体腺瘤应特殊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颈总动脉(CCA)端端吻合在初学者显微技术训练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神经外科医生,且未进行过专门显微技术训练的初学者53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16只,分别行颈总动脉端端吻合术,并在吻合完成后检查即时血管通畅情况、吻合时间(自放置阻断夹至松开阻断夹)、吻合针数,并在24小时后检查次日血管通畅情况及存活率。结果 116只SD大鼠中,麻醉致死率约为6. 0%(7/116),大出血致死率约为4. 3%(5/116),最终有效研究对象104例,平均缝合6. 32针,平均用时64. 82 min,即时血管通畅率85. 6%(89/104),次日血管通畅率50. 0%(52/104),术后次日大鼠存活率100%(104/104)。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端端吻合术后的即时、次日血管通畅率均较高,术后存活率高,可以作为未进行过专门显微技术训练的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初学者训练的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