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史他汀类药物通过其非胆固醇依赖性作用对抗β- 淀粉样蛋白(Aβ)的 过程中β- 淀粉样肽前体蛋白(APP)代谢、尼古丁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表达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史他汀类药物对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可能性干预途径。方法:选择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及过表达APP670/671 的SHSY-5Y 细胞,用史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罗苏伐他汀和辛伐他汀)、Aβ、nAChR 拮抗剂或细胞外信号调节白白激酶(ERK)抑制剂分别或合并处理。用生化方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胆固醇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AChR 多种亚单位蛋白表达水平,APP 代谢途径中α分泌型淀粉样前体蛋白(αAPP)、β分泌型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2(BACE2)及解聚素金属蛋白酶结构域蛋白10 (ADAM10)等的蛋白表达水平,MAPK 通路中ERK、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及p38 磷酸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测定nAChR 亚单位mRNA 表达水平。结果:用Aβ或Aβ寡聚体处理体外培养神经细胞48 小时后见细胞存活率下降、SOD 的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增高等毒性作用,用史他汀类药物预处理细胞24 小时,均能减轻Aβ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用洛伐他汀处理培养细胞24 小时后,发现α7 nAChR 蛋白及mRNA 表达水平均升高,而α4、α3 和bβ2 未见明显改变;洛伐他汀处理引起αAPP 分泌增加、βAPP减少、BACE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BACE2 和ADAM10 增高。洛伐他汀处理亦导致phospho-ERK1/2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phospho-JNK 和phospho-p38 未见明显改变。联合应用洛伐他汀与MAPK/ERK1/2 抑制剂U0126 或α7 nAChR 拮抗剂MLA 处理培养细胞,结果显示U0126 可以抑制细胞phospho-ERK1/2 的磷酸化,降低α7 nAChR 蛋白表达水平,减少αAPP 的分泌,同时阻断洛伐他汀引起的MAPK/ERK1/2 信号转导通路活化、α7 nAChR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以及αAPP 分泌增加等作用;MLA 处理神经细胞仅能减少αAPP 的分泌,对其自身的蛋白表达及phospho-ERK1/2 的磷酸化均无明显影响,MLA 与洛伐他汀共同处理细胞后仅见洛伐他汀诱导的αAPP 分泌增加作用被减弱,而MAPK/ERK1/2 的活化以及α7 nAChR 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均未被减弱。结论:采用不引起细胞胆固醇水平改变的史他汀类药物剂量处理培养细胞,能减轻Aβ引起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引起MAPK/ERK1/2 信号转导通路活化、α7 nAChR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以及αAPP 分泌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首先活化phosphor-ERK1/2 信号转导通路,该通路的活化刺激α7 nAChR 的表达,最终增强APP 的非淀粉样代谢过程,活化α- 分泌酶,从而促进αAPP 的分泌,产生对抗Aβ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贵州雷山西江苗族胱硫醚合酶(s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CBS)基因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PCR-变性梯变凝胶电泳(PCR-DGGE)-基因测序(Gene sequenceing)的方法检测贵州雷山西江苗族CBS基因与MTHFR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精神病病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308例精神病病人分为对照组154例,观察组154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脱落率,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0.65%,对照组15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P<0.05);两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 P、N、G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精神病病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心理护理可降低或消除病人的恐惧、提高依从性、有助于完成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用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贵州省三都地区水族β-地中海贫血的未知突变,了解β-珠蛋白基因在水族人群中的变异情况。方法通过测定红细胞脆性、血红蛋白A2(HbA2)、抗碱血红蛋白(HbF)进行β-地中海贫血血液学筛查;表型分析采用血红蛋白定量;反向点杂交技术用于检测中国人16种已知类型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β珠蛋白基因全长DNA测序技术用于未检出突变的标本,确定样品的基因突变及其基因型。结果运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进行基因筛查,发现9例具有典型β-地中海贫血表型特征,但不属于已知的16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经DNA直接测序分析,发现均有CD2CAC→CAC/CAT、IVS-2nt16C/C→C/G、IVS-2nt74G/G→T/T、lVS-2nt666T/T→T/C4种β-珠蛋白基因多态位点及其组成的基因型,另有2例除了以上4种β-珠蛋白基因多态位点外,还分别发现IVS-1nt14T/T→T/A,第三外显子下游140bpT/T→T/G。结论贵州三都水族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多样性及其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CCR5Δ32等位基因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彝、瑶)与汉族人群的分布, 并分析CCR5位点突变与HBV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贵州92份黔西彝族、101份威宁彝族、138份荔波瑶族以及165份毕节汉族CCR5编码区片段,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CCR5Δ32多态性进行分析, 最后抽取样本并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 经过PCR特异性扩增, 琼脂糖凝胶电泳后, 496份样本均未发现CCR5Δ32突变型和杂合子. DNA测序验证所有样本CCR5基因未发生32碱基缺失的突变.结论: CCR5Δ32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该位点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冈田酸和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CaMKⅡ与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用立体定向方法将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1mg/ml、5μl/只)注入SD大鼠海马CA1区,1w后注射冈田酸(OA)0.4nmol/L、2μl/只,隔天注射共注射7次,以建立类AD动物模型。采用水迷宫、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等方法对类AD模型进行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类AD大鼠海马组织CaMKⅡ、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β1-42海马注射组、OA注射组及共同注射Aβ1-42和OA组均能引起大鼠学习记忆力降低,CaMKⅡ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Tau蛋白Ser404磷酸化增加(P0.05)。Aβ1-42与OA具有协同增加CaMKⅡmRNA及蛋白表达及Tau蛋白Ser404磷酸化的作用。结论 Aβ1-42和OA可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CaMKⅡ表达和Tau蛋白Ser404磷酸化。  相似文献   
107.
新兵癔症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2005年4月,我们共收治新兵癔症24例,均在入伍后一年内发病。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随着军字一号工程的实施,医院电子病历书写已成为医生必须掌握的科技手段.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院率先顺利地通过了总部对军字一号工程的检查验收.  相似文献   
109.
110.
氟乙酰胺为剧毒灭鼠药,往往由于自服或误服而中毒,中毒后多表现为癫样发作。现就我院1年来收治的以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氟乙酰胺中毒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以癫样发作入院者5例,入院后发作者1例,均为自服氟乙酰胺。12 临床表现 均于服药后10min24h出现神志不清、双眼上视、口唇颜面紫绀、四肢强直性抽搐,发作时查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至消失。轻者每次发作30s左右,每天3或4次,重者呈癫持续状态。13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表现为基本节律调幅差,各导联见较多弥漫性θ波,深呼吸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