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0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8篇 |
综合类 | 57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1.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上,以L2-3,L3-R,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给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骶髂关节损伤及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多是在尸体标本或人工骨模型上模拟骶髂关节损伤。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前路钢板内固定的垂直稳定性进行分析。
方法:在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后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对模型施加500 N轴向载荷,经计算得到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并与完整骨盆的同一工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系统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尤其以靠近骶髂关节的螺钉周围应力最大,远远大于完整骨盆同一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应变以健侧骶髂关节最大,内固定侧骶髂关节无应变。位移以损伤侧骶髂关节处最大,约为完整骨盆的2倍。提示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骨盆在垂直方向上稳定性较差,且钢板螺钉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老年性骨质疏松模型。40只2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甲素(每天15μg/kg腹腔注射)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15μg/kg腹腔注射),连续8周。采用显微CT分析胫骨近端骨松质的骨密度(BMD)和骨显微结构。WB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TRACP-5b染色法测定破骨细胞数,同时检测骨吸收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 显微CT结果显示,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大鼠骨密度、骨体积/总体积比值(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间距(Tb.S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TRACP-5b染色显示雷公藤甲素减少了体内破骨细胞的数量(P<0.05),同时血液骨吸收标志物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进而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有保护作用。雷公藤甲素可能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Chevron截骨术截骨远端外侧位移距离对外翻足关节接触特征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位移距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测量踝关节中立位状态下正常足、外翻足及外翻足Chevron截骨术截骨远端分别向外侧位移2.0、4.0、6.0 mm后前足、中足和后足各关节接触力、峰值压强和接触面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足相比,外翻足第1跖楔关节(t=-3.33, P=0.02)、跟骰关节(t=-2.74, P=0.03)和距下关节(后关节面)(t=-2.89, P=0.03)的接触力显著增高;外翻足距舟关节(t=-2.73, P=0.03)与跟骰关节(t=-2.74, P=0.03)的峰值压强显著增高;行Chevron截骨术后,随着截骨远端向外侧位移距离的增加,外翻足第1跖楔关节和跟骰关节的接触力逐渐减小;外翻足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峰值压强逐渐减小。结论 中度外翻足行Chevron截骨术后,当第1跖骨截骨远端向外侧位移6 mm时能有效恢复部分关节间力的分布,且能缓解部分关节局部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5.
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形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重建钢板前置位固定和上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的最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等效应力。 结果 ⑴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评价指标无差异;⑵在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内固定装置的最大应力明显大于上置位,但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应力差别不大;⑶在逆时针扭转工况下,上置位固定的各个指标数值虽大于前置位,但基本接近。 结论 对于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固定比上置位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上置位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前置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后内侧骨折块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后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股骨CT数据建立一组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小转子和内侧骨皮质的骨折模型,对骨折模型进行DHS固定,并对DHS固定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单纯小转子骨折后,股骨内侧皮质应力和外侧DHS钢板所承受的应力大小无明显变化。当累及1/2内侧皮质时,内侧应力升高约28%,外侧DHS钢板所承受的应力升高约9%;当内侧皮质完全累及时,前内侧皮质的交界处应力升高约125%,外侧DHS钢板所承受的应力升高约9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单纯小转子骨折可以不予固定;而当内侧皮质累及时,无论是累及1/2还是累及全部内侧骨皮质,均需复位固定后内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构建正常和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及在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张、闭口位的颞下颌关节系统的个体化三维可视模型,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生物力学致病机理研究及其临床治疗方法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正常志愿者和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各1名,采用CT和MRI两种扫描方式,按照闭口位与最大张口位的姿势进行扫描,应用Mimics和Geomagic软件平台,建立正常的与病理的颞下颌关节三维几何模型。同时,患者行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治疗后,模拟关节盘复位手术后分别进行闭口位与最大张口位姿势的扫描与重建。结果建立了正常的、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术前的、行透明质酸关节腔内注射后的、模拟关节盘复位的4组个体化三维可视模型。结论基于CT、MRI扫描和Mimics、Geomagic三维重建能够实现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行透明质酸关节腔内注射和模拟关节盘复位的个体化三维可视建模,对评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生物力学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肖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4):254-255
目的:探讨自拟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偏瘫临床疗效.方法:选用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内二科及针灸科收治患者102例(男65例,女37例),按照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拟活血通络方(天麻、钩藤、黄芪、全蝎、蜈蚣、地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石菖蒲等组成)治疗4个疗程28d,观察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比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治疗后组间各时间点、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服药期间,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急性脑梗塞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②自拟通络汤可能通过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法,提高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塞偏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儿童期髁突骨折数字化三维影像,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采用CT获得儿童髁突骨折影像资料,利用Mimics 10.1软件进行髁突及骨折游离段的三维重建,建立下颌骨、髁突及游离段的三维数字模型。根据此模型分析诊断并设计治疗方案或手术计划、模拟手术。结果在三维方向上真实再现了髁突及骨折游离段的解剖形态,精确显示骨折类型及游离段与髁突的位置关系,为髁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治疗设计及具体的手术过程等提供准确依据。结论采用软件重建方法获得的三维数字影像,为儿童期髁突骨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设计等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