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复合纳布啡用于胃肠道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胃肠道手术病人600例,年龄18~80岁,BMI≤3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2组(n=300):氢吗啡酮组(H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术后48 h内采用PCIA,H组配方为氢吗啡酮10 mg+纳布啡40 mg;S组配方为舒芬太尼100 μg+纳布啡40 mg。2组药物均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1 ml/h,单次剂量0.5 ml。记录病人术后48 h内VAS评分、镇痛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用药量、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组术后48 h内VAS评分、镇痛泵用药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H组术后48 h内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P<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纳布啡用于胃肠道手术后PCIA的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对比小剂量或无背景剂量氢吗啡酮复合纳布啡用于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47例,男105例,女42例,年龄18~80岁,BMI 18~3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小剂量氢吗啡酮组(SD组,n=76)和无背景剂量氢吗啡酮组(ND组,n=71)。术后48 h内行PCIA,镇痛药配方为氢吗啡酮10 mg、纳布啡4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镇痛泵参数设患者自控镇痛2 ml,锁定时间10 min,SD组设背景剂量1 ml/h,ND组无背景剂量。记录术后24和48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用药量、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补救止吐情况、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两种术后镇痛方案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等不同亚组治疗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不同亚组间的交互作用。记录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呼吸抑制、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ND组比较,SD组术后24和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1),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1),镇痛泵用药量明显升高(P<0.01),术后48 h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48 h补救止吐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行开腹手术的患者更能从小剂量PCIA镇痛方案中获益。两组术后48 h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和瘙痒。

结论 与无背景剂量比较,采用氢吗啡酮0.1 mg/h复合纳布啡0.4 mg/h的小剂量PICA输注模式用于胃肠道手术后镇痛效果更佳,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3.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手术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与多种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不利于术后康复。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不良结局及预防策略方面,少有研究从多维度解析围手术期低体温以及不同维度定义低体温与预后的关系。本文总结分析前期研究成果,从体温的生理学、围手术期低体温、围手术期体温监测与维持、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重新界定及衍生参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师提供新的观点,为防治围手术期低体温提供更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4.
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和谵妄等形式的神经系统损伤是心脏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死亡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有许多研究尝试确定干预和治疗策略,但尚未形成标准化的神经功能保护方案。本文旨在讨论心脏手术后神经损伤的风险因素、机制和改善患者预后的神经保护措施,阐述近期从术前评估和干预、术中管理和监测,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强调围手术期防治重点应以预防缺血缺氧性损伤为主。未来研究方向应侧重于临床前实验的转化研究及新型成像技术的开发,以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5.
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和基本功能,阐述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术前风险评估及活动指导、术后生命体征无线监测和术后功能评估及动员激励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加速康复外科中的优势及需解决的问题,指出了提高监测及报警的准确度、增强监测的普适性、提升佩戴的舒适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是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