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23篇 |
免费 | 352篇 |
国内免费 | 1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3篇 |
儿科学 | 30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232篇 |
口腔科学 | 71篇 |
临床医学 | 816篇 |
内科学 | 592篇 |
皮肤病学 | 155篇 |
神经病学 | 228篇 |
特种医学 | 18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424篇 |
综合类 | 1868篇 |
预防医学 | 894篇 |
眼科学 | 48篇 |
药学 | 851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617篇 |
肿瘤学 | 2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194篇 |
2021年 | 235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190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286篇 |
2013年 | 301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420篇 |
2010年 | 412篇 |
2009年 | 349篇 |
2008年 | 343篇 |
2007年 | 309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287篇 |
2004年 | 292篇 |
2003年 | 261篇 |
2002年 | 217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76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44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112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 研究抗p53抗体检测以及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的效能。 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HCC、50例肝脏良性病变(LBL)、50例健康对照(HC)患者的血清抗p53抗体与AFP。 结果 HCC组血清抗p53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BL组(P<0.05)和HC组(P<0.01)。抗p53抗体对HCC的敏感性为36.0%,特异性为91.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95% CI 0.547~0.707); AFP对HCC的敏感性为54.0%,特异性为83.0%,AUC为0.685(95%CI 0.604~0.758);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可将对HCC敏感性提高至76.0%(特异性80.0%),AUC提高至0.770(95% CI 0.694~0.835)。 结论 抗p53抗体对HCC具有理想诊断价值;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腹募穴对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观察其对患儿肺功能、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脑瘫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112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玉屏风颗粒,每次1/3袋,每天3次,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背俞穴、腹募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肺功能、血清免疫指标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76.79%,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和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IgM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提高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_4~+、CD_4~+/CD_8~+升高,CD_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CD_8~+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水平显著升高(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提高患儿肺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针刺俞募穴+玉屏风颗粒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优于单独玉屏风颗粒治疗。结论:针刺俞募穴辅助治疗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83.
小儿癫痫为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王净净教授对其研究多年并提出"毒邪致痫""痰瘀毒互结"等学说,强调分期而治、标本同治、病证结合辨证施治,坚持儿童用药"能中不西"的原则,对于"海马波谱"异常的患儿适当加入补肾类中药,并创立了"愈痫灵方"经验方,形成系统、成熟且独特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P2Y2受体在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的表达和具体分布,研究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只SD乳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标本置于含有0.1%二乙基焦碳酸的4%多聚甲醛液中快速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实验组:根据P2Y2受体mRNA的碱基序列,制作非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后将切片置于含有NBT溶液(50mg/ml硝基兰四唑溶于二甲基甲酰胺)、BCIP溶液(75mg/ml溴绿一吲哚磷酸溶于二甲基酰胺)的检测缓冲液中染色,镜下观察P2Y2受体的具体分布。对照组:切片刚不含探针的杂交缓冲液覆盖、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胞浆中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呈弱阳性;背根神经节雪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且呈强阳性;对照组:无P2Y2受体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坐骨神经原位杂交尢P2Y2受体的表达。结论P2Y2受体主要分布在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外ATP可以通过P2Y2受体作用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86.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自1980~1994年间经影像学检查完整显示胰胆管汇合处及乳头开口处共计253例,证实胰胆管合流异常28例,其中4例合并有胆囊癌,无胰胆管合流异常225例中5例合并有胆囊癌。28例中3例胆囊癌发生于正常的胆总管,1例胆囊癌发生于胆总管扩张。本文就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胆囊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对胰胆管合流异常并发胆道疾病时的处理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痉挛肌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4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组、痉挛肌(STE)组。2组均给予运动疗法等常规治疗,EMGBF组加用Myo Trac生物刺激反馈系统治疗,STE组加用痉挛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MAS量化评分均降低,踝关节ROM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MGBF组MAS量化评分、踝关节ROM指标均治优于STE组(P均<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较痉挛肌更能显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动脉损伤的保肢治疗过程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保肢手术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动脉损伤患者,急诊行骨折固定、腘动、静脉探查修复术,2例行大腿下段1例行膝关节水平截肢术,其余患者的肢体经3~5次(平均4次)手术治疗,肢体得以保留。3例患者的肢体软组织缺损经行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其余患者的软组织缺损经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或局部直接随意筋膜皮瓣转移修复。术后随访12~24(16±2.39)个月。参照Puno等的标准对康复后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无死亡,3例患者行患肢截肢,24例患者肢体得以保留,其中4例患者存在明显的足下垂、垂趾等畸形,功能评定为差。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动脉损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断及早治疗,疑有腘动脉损伤者尽早探查;对伴有足踝部软组织及踝关节损伤,或足底难以恢复保护性感觉,估计小腿肌肉会发生广泛的坏死和感染者,应考虑一期行截肢术。 相似文献
89.
自Ohara[1]于1963年首次报道了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治疗布加综合征以来陆续有文献报道证实它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压而且也可不同程度的缓解门静脉高压[2].我院自1994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16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梁平区中医院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95例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2(21~50)岁。24例血清泌乳素升高,53例血清类风湿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26例血清甲状腺抗体一项或两项指标升高,14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3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6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革兰染色显示杆菌阳性有78例。组织学形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肉芽肿中心为囊性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肉芽肿内及周围的炎症细胞主要以CD3+的T细胞为主,CD4+的T细胞数量多于CD8+的T细胞。结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少见类型,诊断依赖于其特殊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