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15篇
药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或不伴高血糖的代谢综合征(MS)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人群中25~75岁共44 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及血糖、血脂等指标测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糖尿病组、正常血糖MS组、轻度高血糖MS组及糖尿病合并MS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组MS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同一个年龄段的空腹血糖(FPG)≥5.6mmol/L组MS患病率显著高于FPG<5.6mmol/L组(各年龄组:25~34岁,35~44岁,45~54岁及≥55岁4组分别为23.5%比2.2%,37.2%比4.0%,45.0%比7.0%,53.0%比9.5%,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正常血糖MS组、轻度高血糖MS组及糖尿病合并MS组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0.19%、2.94%、2.27%、2.89%和4.11%.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及LDL-C因素影响后,糖尿病组及MS各组脑卒中危险的OR值分别为6.75、7.52、7.11和8.75,但糖尿病组及MS各组相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MS组与正常血糖MS组比较,脑卒中危险OR值为1.84(P<0.01).结论 (1)有糖代谢异常人群MS患病率远高于血糖正常人群.(2)合并糖代谢异常的MS对脑卒中的发生起非常重要作用.(3)糖尿病单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5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营养不良对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通过问卷的形式对9省3255名55岁以上的中老年居民进行了记忆能力的调查。分3个等级评价记忆力状况,营养状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定义标准。膳食调查和体格测量等采用统一技术与方法实施,并严格质量控制。结果有33.0%的中老年人记忆能力得分属于低下水平,其中男性为28.2%,女性为37.5%;中老年人记忆水平存在城乡差异和营养水平差异,城市居民好于农村,营养状况良好的好于营养不良者(P<0.01)。调查前4周内患病的中老年人记忆水平低下的比率要高于未患病人群的比率,此外,研究发现高血压对记忆影响不明显。结论55岁以上人群记忆能力得分与营养和健康状况有关,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改善目标人群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23.
儿童青少年肥胖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期体重超重和肥胖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因此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的现状并监测其长期流行趋势。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评价标准 ,不同标准评价的结果间很难进行比较。本文综述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儿童肥胖评价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 ,为制定我国的评价标准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广东、吉林、四川和湖北4省0-6岁儿童家长在营养教育前后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方法:用自制的儿童家长知-信-行调查问卷在营养教育前后分别对4个省的4个县随机抽取7016名0-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这些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家长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从教育前的47.7%上升至84.4%,对疾病的认识也从52.0%增至94.0%;给4-6月儿童添加合理辅食的人数百分比也从17.07%增至53.41%,添加的品种中蛋羹、菜末、肉末、豆腐及动物肝泥等食物增加的幅度较大。结论:营养教育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5.
罗巍  翟凤英  金水高 《卫生研究》2002,31(2):126-127
在家庭内部食物分配研究中用“偏差分数”和“食物-能量比”来表示食物分配情况,研究表明偏差分数较低者其膳食营养状况也较差,反之亦然,说明用偏差分数表示的家庭食物分配情况与所研究人群膳食营养状况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1989-2009年中国18~45岁成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的8轮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定性资料的差异比较应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的差异采用非参数中位数检验和等级方差分析法。结果我国成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从1989年的72.3 g/d下降到2009年的66.7 g/d(χ2=348.9,P<0.0001),县城和农村成年女性下降幅度较大(约9.5 g/d)。过去20年间蛋白质供能比略微增加,成年男女达到或超过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5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男性:χ2=372.4,P<0.0001;女性:χ2=479.3,P<0.01);不同地区优质蛋白质比例增加了18~27个百分点,2009年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成年人摄入优质蛋白质比例分别为48.6%、44.5%、39.0%和29.1%,主要是动物蛋白的显著增加,而豆类蛋白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我国18~45岁成年人中仍有部分人群可能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风险,动物蛋白过快增长,可能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今后仍需鼓励增加豆类蛋白质的摄入,引导中国居民选择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不同年代出生的成年居民的营养状况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3年调查时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2009年调查时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体格测量、营养素摄入量及生活方式因素作为评价居民营养状况的指标,利用SAS和STATA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年代出生居民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皮褶厚度、超重/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高于60年代出生的居民;(2)80年代出生居民的脂肪摄入量、胆固醇摄入量、脂肪供能比、钙摄入量以及胆固醇和脂肪供能比超过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人群比例,显著高于60年代出生的居民;能量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食盐摄入量、维生素B1摄入量、维生素C摄入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以及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超过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人群比例,显著低于60年代出生的居民;(3)80年代出生居民的吸烟率、饮茶率以及从事中、重度体力活动的人群比例,显著低于60年代出生的居民。结论不同年代成人营养状况与生活方式存在代际差异,80后一代居民营养相关慢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2009年我国西部贫困农村6~23月龄婴幼儿喂养状况。方法利用科技支撑项目"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缺乏改善适宜技术的研究"资料,调查对象6~23月龄婴幼儿2933名。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中国西部贫困农村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率为38.3%。婴幼儿开始添加辅食时间为5个月,断奶时间为10个月。结论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婴幼儿喂养不合理。  相似文献   
29.
目的描述2009年我国九省区成年人膳食维生素A(VA)摄入状况及在1989-2009年期间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89-2009年CHNS八轮调查中18-49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膳食视黄醇、胡萝卜素和总VA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作为VA摄入状况的评价指标。描述2009年分性别、年龄、地区的VA摄入水平;1989-2009年期间分地区的成年人膳食VA摄入状况、视黄醇占总VA的比例及总VA达到推荐摄入量(RNI)比例的人群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2009年我国成年人膳食总VA、胡萝卜素和视黄醇平均每日摄入量分别为668.0(μg RE/d)、1712.2(μg/d)和409.7(μg/d),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郊区高于县城、农村。膳食总VA和胡萝卜素摄入量在1989-2009年间有升有降,变化不明显,视黄醇摄入量略有增加。视黄醇在总VA摄入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城市、郊区、县城、农村分别从1989年的60.6%、57.0%、57.7%、53.8%上升到2009年的62.1%、59.6%、63.0%、61.3%。膳食VA达到RNI以上的人群比例从1989年的36.1%小幅降至2009年的32.9%,变化不大。结论我国成年人膳食VA摄入状况尚可,1989-2009年间变化不明显,但仍需注意县城和农村的摄入下降趋势。视黄醇在总VA中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0.
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脂肪重聚)和青春期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发展为成年肥胖的几个重要时期。儿童青少年在这些重要时期的某些生理改变使以后发生肥胖的危险性增加,但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变化对成年肥胖的影响也不同。所以,了解儿童青少年各时期的体质变化和特征,对于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