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4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MMP-9基础值和溶栓后水平进行测定,比较溶栓前后以及与健康对照组血浆MMP-9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MMP-9水平比对照组和基础值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MMP-9水平较溶栓前有显著增加(P<0.05),与无出血患者相比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溶栓后完全再通患者MMP-9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可能激活了MMP-9,增加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并且MMP-9可能参与了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2.
脑缺血与DNA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直接参与神经元损伤,其机制与氧化DNA损伤有关。氧化DNA损伤主要包括DNA单链损伤和双链损伤。DNA单链损伤可造成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过度激活,并引起辅酶I(NAD^*)衰竭,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氧化DNA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导找抑制DNA损伤的特异性药物,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大鼠边缘叶癫痫发作前后局部脑血流变化,验证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癫痫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中表达与其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日.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①正常对照组6只,杏仁核内注射0.5μL磷酸缓冲液,其余4组均完成造模过程,杏仁核内注射红藻氨酸0.5μg溶于0.5μL的磷酸缓冲液中,pH值调至7.4。②单纯癫痫组36只,根据处死大鼠的时问点分为0,2,4,8,24,72h6组,6只/组,癫痫发作1h后经股静脉注射安定终止发作。③实验给药组6只,脑室内注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z-DEVD-fmk。④实验对照组6只,脑室内注射磷酸缓冲液:⑤空白对照组6只,脑室和杏仁核内均注射磷酸缓冲液结果判定:①观察癫痫发作后双侧脑灌注率的变化,以癫痫发作前10mln的脑血流为基线,计算发作后占相应基线的百分率。②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对癫痫发作同侧脑海马CA3区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和存活神经元的影响。③观察癫痫发作同侧脑海马CA3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效应酶脑内的表达。结果:共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癫痫4h组癫痫发作前后局部脑血流无明显变化,双侧脑灌注率波动范围在10%以内。②脑室内注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可减少TUNEL阳性细胞,增加存活的神经元。③正常对照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脑神经元内构成性表达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细胞核周围;单纯癫痫组癫痫发作终止24h时同侧脑海马CA3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弥散于部分神经元的整个细胞,即免疫反应性增强。结论:①癫痫大鼠发作时脑灌注率波动较小,局部腩血流无明显变化,说明其神经元凋亡与脑缺血无关。②给予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可明显减少大鼠癫痫侧脑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凋亡,增加存活的神经元。提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介导癫痫大鼠神经元的凋亡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观察大鼠边缘叶癫痫发作前后局部脑血流变化,验证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癫痫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中表达与其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①正常对照组6只,杏仁核内注射0.5μL磷酸缓冲液,其余4组均完成造模过程,杏仁核内注射红藻氨酸0.5μg溶于0.5μL的磷酸缓冲液中,pH值调至7.4。②单纯癫痫组36只,根据处死大鼠的时间点分为0,2,4,8,24,72h6组,6只/组,癫痫发作1h后经股静脉注射安定终止发作。③实验给药组6只,脑室内注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z-DEVD-fmk。④实验对照组6只,脑室内注射磷酸缓冲液。⑤空白对照组6只,脑室和杏仁核内均注射磷酸缓冲液。结果判定:①观察癫痫发作后双侧脑灌注率的变化,以癫痫发作前10min的脑血流为基线,计算发作后占相应基线的百分率。②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对癫痫发作同侧脑海马CA3区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和存活神经元的影响。③观察癫痫发作同侧脑海马CA3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效应酶脑内的表达。结果:共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癫痫4h组癫痫发作前后局部脑血流无明显变化,双侧脑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表达及其与癫痫发作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神经元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10在复旦大学神经病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6只:杏仁核注射磷酸盐缓冲液。②空白对照组6只:磷酸盐缓冲液(脑室) 磷酸盐缓冲液(杏仁核内)。③单纯癫痫组36只:杏仁核内注射红藻氨酸诱发癫痫发作,发作1h后经股静脉注射安定(30mg/kg)终止发作,根据处死大鼠的时间点分0,2,4,8,24,72h6组,每组6只大鼠。⑧试验给药组6只: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抑制剂z-IETD-fmk(脑室,0.3μg于红藻氨酸注射前20min,5min及红藻氨酸注射后1h分3次给药) 红藻氨酸(杏仁核内)。⑤实验对照组6只:磷酸盐缓冲液(脑室) 红藻氨酸(杏仁核内);均于安定注射终止发作后24h处死大鼠。结果评估:①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记录局部脑血流。②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和cresv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和存活的变化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抑制剂z—IETD—fmk对海马CA3区的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和存活细胞的影响。③用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测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的表达。结果:造模过程中有2只大鼠死亡,补充2只,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为60只。①红藻氨酸注射后10~20min内脑灌注率显示轻微升高趋势,随后于20~60min内逐渐下降,60min后脑灌注率基本保持稳定,发作前后脑灌注率无明显变化。②发作终止即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出现裂解片断,8h时出现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24h时达高峰,存活神经元减少。脑室内注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抑制剂z-IETD-fmk可减少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增加存活神经元。③用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测结果:发作后在红藻氨酸注射同侧海马的CA3区神经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免疫反应性增强。结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的激活参与了癫痫发作诱导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且与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及胰岛素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双侧海马CA3区注射Aβ 42的方法建立Aβ损伤AD模型。观察碘乙酰胺、胰岛素在AD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Aβ组、Aβ+碘乙酰胺组、Aβ+胰岛素组、碘乙酰胺组、胰岛素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接受Aβ 42海马注射和碘乙酰胺皮下注射。各组大鼠于立体定向术后28d测评认知水平后处死,进行A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以及海马Aβ ELISA定量。结果1、与Aβ组相比,Aβ+碘乙酰胺组海马Aβ沉积明显减少(23.9%),Aβ含量亦减少(24%)。此外,该组大鼠的水迷宫测试表现也优于Aβ组,具有较低的逃避潜伏期和较高的穿越平台次数。2、Aβ+胰岛素组与Aβ组比较,前者具有较多的海马Aβ沉积(增加35.7%),Aβ含量也增加(23.6%)。胰岛素干预还使大鼠的水迷宫测试表现下降: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下降。结论1、碘乙酰胺可显著减少AD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和认知损害程度;2、胰岛素可明显加重AD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及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辨证与非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辨证用药组(45例)和非辨证用药组(40例)。辨证用药组兼热象者29例,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无热象者16例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非辨证用药组随机抽签分别给予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疗程为2周,于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分析比较。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BI)及中医证候学综合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与治疗当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MMSE、MBI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辨证用药组患者在神经功能好转的同时中医证候一并好转,而非辨证用药组虽然神经功能好转,但出现不良反应者较多。结论辨证与非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虽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无显著差异,但辨证用药对中医证候改善具有良性趋势,提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8.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深入研究,缺血半暗带血供的恢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约15%的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储备力下降,这样就增加了脑梗死的可能性。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血管内手术治疗等方法。然而药物治疗存在出血等并发症,血管内治疗复杂和创伤大。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安全、创伤小、更有效地促进脑内毛细血管再生的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再生,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我们通过列举临床和动物实验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介绍VEGF对脑缺血动物模型治疗的最新进展,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9.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动脉溶栓的广泛开展,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出血性转化是动脉溶栓最危险并发症.对出血性转化机制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最终归咎于血管壁结构或功能的破坏.相关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反应、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血管反应,以及细胞外基质降解等.  相似文献   
130.
人重复肢体缺血对血压、心率及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rIPC)"对远隔脏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逐渐受到重视[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