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 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 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 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2.
胞二磷胆碱 (CIT)是合成磷脂胆碱的前体 ,其作用是促进脑细胞膜的合成与修复 ,这对于卒中病人的恢复至关重要。本实验以大鼠栓塞性卒中模型为研究对象 ,旨在对CIT联合溶栓治疗后的梗死范围、临床结果和死亡率进行评估。实验选取 83只颈动脉栓塞的SD大鼠 ,随机分成以下各组 :(1)对照组 (盐水 ) ;(2 )CIT(2 50mg/kg)组 ;(3)CIT(50 0mg/kg)组 ;(4 )rtPA(5mg/kg)组 ;(5)rtPA(5mg/kg) CIT(2 50mg/kg)组 ;(6 )rtPA(5mg/kg) CIT(50 0mg/kg)组。栓塞后 4 5分钟 ,rtPA持续静脉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兔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对脑缺血判断的价值.方法 3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MCAO组(n=29)和假手术组(n=5).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并行脑功能监测.根据2,3,5-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将MCAO组进一步分为皮质+基底节梗死组、基底节梗死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和无病灶组,比较各亚组模型制作前后的生理指标、体重、栓线头端直径和插入长度以及aEEG之间的差异.结果 兔线栓法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62.07%(18/29),其中累及皮质和基底节者占37.93%(11/29),仅累及基底节者占24.38%(7/29),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占17.24%(5/29),无梗死灶者占20.69%(6/29).各亚组之间模型制作前后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动脉血pH、O2分压和CO2分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病灶组体重为(2.36±0.10)kg,显著低于皮质+基底节梗死组的(2.55±0.09) kg(P=0.001)和基底节梗死组的(2.50±0.12)kg(P =0.017).皮质+基底节梗死组栓线置入深度为(5.59 ±0.24)cm,显著小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6.00 ±0.50)cm(P =0.036),但显著大于无病灶组的(5.20 ±0.50) cm(P =0.033).模型制作后各组aEEG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4.059,P=0.000),皮质+基底节梗死组和基底节梗死组造模后aEEG分别较模型制作前下降50.02%(=9.573,P<0.001)和14.20%(=2.908,P=0.027).结论 应用线栓法可成功建立标准化兔M CAO模型,aEEG显著降低提示MCAO模型制作成功,病灶累及皮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面孔识别表情效应以及方位效应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7/09在南方医科大学脑研究中心完成。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36名自愿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无精神疾患以及精神病家族史,(矫正)视力正常。利用3张不同表情(正性、中性、负性)面孔简笔画图片,以正立和倒立的形式与下述汉字:“喜”、“思”、“恐”随机混合构成刺激序列,9类刺激随机顺序呈现共450次(50次/类),让被试者从事简笔画面孔表情识别任务,系统记录正误率。同时观察不同表情和不同方位图片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的时空分布。结果:36名受试者中因为脑电干扰太大被剔除4名,32名进入结果分析。④32名受试者的反应正确率为(92.32&;#177;4.79)%。②受试者显著交互效应出现于右侧枕顶颞区(340~390ms)。③显著表情效应分别出现于双侧顶枕区(120~180ms),右侧额顶区(160-180ms),顶区和广泛头皮(200~280ms)以及前额区(320~380ms)。㈤显著方位效应出现于额顶区(85~105ms)、顶区和广泛头皮(125~185ms)、双侧额顶区(225~265ms),左侧颞区、额顶区及前额区(305~345ms)。结论:表情效应可早期出现在双侧枕区及额顶区,提示皮质通路的作用可能并不一定滞后。方位效应可早期出现在额顶区及随后的广泛区域,提示方位效应可能影响面孔低水平的视觉特征加工。表情与方位因素的显著交互效应短暂出现于右侧枕顶颞区,仅与表情主效应在枕区重合,可能反映倒立面孔的表情信息需要额外的加工,其短暂和局限的交互效应从相反的角度表明面孔表情与方位的信息加工相对独立。以时空模式反映的面孔加工过程,提示其表情和方位效应设计了广泛的脑区,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混沌与脑波信号的分析杨文俊,罗一峰自然界和社会中充满了以非线性关系存在看的现象或过程,可称之为非线性动力系统;它以随机和偶然表现有序和必然。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种群的盛衰、股市的波动、物价的涨落、心电的节律和脑电的变化等,均可归之于非线性动力系统。它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及疲劳试验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作者医院收治的62例全身型MG患者的眼轮匝肌、肘肌、小指展肌、三角肌进行低频及高频RNS,肌肉强直收缩后再次进行RNS,比较不同频率4块肌肉诊断的阳性率以及疲劳试验前后诊断的阳性率。结果眼轮匝肌、肘肌、三角肌低频RNS阳性率显著高于高频RNS,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指展肌低频刺激与高频刺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试验后眼轮匝肌、肘肌、三角肌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疲劳试验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指展肌疲劳试验前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块肌肉综合统计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肌肉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S是诊断全身型MG患者的有效方法,多块肌肉综合统计、疲劳试验的方法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正>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广泛应用于不同专科的行之有效果治疗方法.用于生物反馈的信息可以是各种不同的生理指标,如脉搏、血压、心电图等等.采用脑电图信息作为生物反馈则是近几年来才开展的.由于脑电图的复杂性,要达到临床应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瑞菲尔公司开发生产的A620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采用脑电图频谱作为生物反馈信息,通过计算机游戏鼓励受试者的快波(β)成份,抑制其慢波(θ)成份,从而纠正患者神经功能紊乱中不易为肉眼察觉的脑电成份异常,达到调节大脑功能的目的.我科引进该仪器后对各种不同的器质性与非品质性神经功能紊乱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对长期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强迫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的精神异常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2例中,1例严重的肾病综合征,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均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头颅MRI检查均显示以大脑半球顶枕部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额叶也有相同性质的小片状病灶受累。4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头颅MRI原有病灶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东沿海地区吸毒人群中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广东沿海地区六市 1 8个戒毒所中 44 2 8名吸毒人员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发现异常者即查头颅核磁共振 ,凡有共济失调、头颅核磁共振示大脑或小脑对称性脱髓鞘改变者纳入调查对象。结果 :44 2 8名吸毒人群中发现了 1 4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 ,总体发病率为 0 .3 2 % ;潮阳、河源两地发病率较高 ;其发病与吸毒方式有关。结论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在世界上报道不多 ,此次在我国由我们首次发现。该病仅见于经鼻烫吸患者 ,呈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性发病 ,提示该病可能是由一种未明毒物引起的特殊类型的中毒性脑病 ,该毒物在吸毒者烫吸过程中产生 ,可能来源于某批毒品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