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9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篇 |
儿科学 | 82篇 |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166篇 |
口腔科学 | 40篇 |
临床医学 | 518篇 |
内科学 | 281篇 |
皮肤病学 | 47篇 |
神经病学 | 41篇 |
特种医学 | 48篇 |
外科学 | 140篇 |
综合类 | 1223篇 |
预防医学 | 439篇 |
眼科学 | 25篇 |
药学 | 342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345篇 |
肿瘤学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213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205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243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26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985年1月 ̄199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小儿ALL297例,其中24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经过鞘注药物及颅脑放疗等治疗后,结果6例存活,10例死亡,8例失访,本文对诊断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心脏间隔缺损手术正逐步从传统正中开胸过渡到微创外科治疗,本文总结我院开展的侧开胸微创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9年6月在我科行微创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排除介入及经胸封堵患者,筛选出429例。微创外科方案包括:右侧腋下竖切口组303例,其中176例房间隔缺损、122例室间隔缺损以及5例房室间隔缺损;右胸前外侧切口组121例,其中68例房缺,50例室缺和3例房室间隔缺损;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包括5例肺动脉下型室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修补,无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同期手术包括7例右室流出道梗阻解除,8例二尖瓣修复和31例三尖瓣修复。3例患者行二次阻断修复心内残余病变(2例残余缺损,1例二尖瓣返流)。腋下切口组患者年龄及体重均显著低于右胸前外侧切口组和左胸前外侧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7.2±19.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38.2±14.1分钟,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3例膈肌麻痹,13例肺不张。中位ICU停留时间2天,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天。出院前心超检查良好,随访中无再手术,无新发明显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
结论:常见心脏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治疗安全、有效、美观。腋下切口适合婴幼儿,右胸前外侧切口适用于青少年和成人,而左胸前外侧切口主要应用于肺动脉下室缺。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四叶瓣畸形对主动脉瓣功能的影响及其外科治疗.方法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术中病理诊断主动脉瓣四叶瓣畸形13例.其中4例主动脉瓣的功能基本正常,9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重度关闭不全7例,重度关闭不全伴狭窄2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4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者,继续随访中.9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早期死亡,均康复出院.术后平均随访(6.34±5.17)年,心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 主动脉瓣四叶瓣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早期诊断.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时,可以随访;当合并主动脉瓣功能障碍时,应及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修复,手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西格列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格列美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102例口服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餐前口服西格列汀100 mg(n=52)或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1~4 mg(n=50)两组,同时继续口服二甲双胍,进行为期24周的观察。结果①基线时两组口服二甲双胍的时间及其他指标相似;②24周时,西格列汀组与格列美脲组的平均HbA1c分别下降了1.41%和1.38%,日平均血糖降幅分别为5.28 mmol/L和4.56 mmol/L;③试验结束时,西格列汀组和格列美脲组分别有3.80%和10.00%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糖(3次和18次),其中严重低血糖事件,西格列汀组为0次,格列美脲组有4.00%患者(3次),夜间低血糖西格列汀组为0次,格列美脲组有4.00%患者(2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试验结束时西格列汀组患者平均体重下降1.0 kg,格列美脲组平均增加1.2 k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格列美脲相比,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体重下降;因此,作为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的二线用药,西格列汀优于格列美脲。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1985~1987年6~10月连续3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和乐东县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用喹哌750mg 硝喹25mg联合用药治疗33例恶性疟患者,其平均退热时数为39h;原虫无性体平均转阴为49h。服药后28d的复燃率在不同地区为0~47%。 用咯萘啶600mg 硝喹25mg治疗11例;咯萘啶800mg 硝喹40mg治疗43例;咯萘啶800mg 硝喹80mg治疗31例,其退热时数为31~35h,原虫无性体平均转阴为46~53h,服药后28d的复燃率在13~18%之间,与对照组单服咯萘啶1200mg治疗42例的平均退热时数33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数48h和28d复燃率12%无显著性差别。各组服药前后曾抽样进行了血、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证明联合用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凋亡调控基因 bcl-2和 bax 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 Southern blot 技术检测32例 AL 患儿 bcl-2和 bax mRNA 水平及其比值。结果 AL 患儿骨髓细胞中 bcl-2 mRNA 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ax 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bcl-2 mRNA 的表达在完全缓解(CR)组中明显低于未缓解(NR)组(P<0.01),但 bax mRNA 在两组间的表达无差异(P>0.05)。分析 bcl-2/bax mRNA 表达比值显示,高比值组 NR 率显著高于低比值组(P<0.01)。结论 AL 的发病与凋亡调控基因 bcl-2和 bax 的异常表达有关。bcl-2和 bax mRNA 及其比值可作为判断 AL 预后及指导治疗的主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 总结成人和青少年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围手术期处理要点和观察外科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1例年龄≥12岁法洛四联症患者,其中男92例、女49例,年龄12~59岁,平均年龄25.4岁。117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重建时使用跨肺动脉瓣补片100例,单纯右室流出道扩宽17例。有24例患者一期行体肺分流术,其中合并肺动脉闭锁17例,其中15例患者在术后1-3年行二期根治手术,余9例因肺动脉发育不佳未行根治术。观察并随访患者术后近期及中远期外科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30d内)死亡4例,病死率2.8%。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死于心律失常;术后灌注肺合并肺部感染5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行血透者1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腔积液21例。随访136例,随访时间14年至3月(43.7±9.6月)。三尖瓣重度反流6例,4例顺利再次手术行三尖瓣修复,2例继续观察中;三尖瓣轻至中度反流9例,中度肺动脉残余梗阻3例,小的室间隔残余分流4例,无中远期死亡。结论 成人和青少年TOF患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存活者远期治疗效果仍然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电泳法测定血清脂蛋白(a)胆固醇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种新型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定量分析脂蛋白(a)胆固醇[LP(a)-C]含量的方法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与临床常用LP(a)免疫测定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elenaREP全自动快速电泳系统分离血清LP(a)-C,然后结合胆固醇酶染色法测定LP(a)-C的含量,分析了该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干扰因素及正常参考范围,并将该法与临床常用的免疫透射比浊法(ITA)、免疫散射比浊法(INA)进行了比较。结果 电泳法测定LP(a)-C的批内CV为4.7%—5.3%、批间为5.8%—6.4%,检测线性范围为0.058—1.550mmol/L,该法基本不受黄疸、脂血、溶血干扰,LP(a)—C的回收率92.2%—93.1%。电泳法(Y)与免疫透射比浊法(ITA)(X1)测LP(a)的回归方程为Y=0.635X1 0.011(r=0.929),与免疫散射比浊法(X2)(INA)测LP(a)回归方程为:Y=0.667X2 0.01(r=0.948),参考范围为0—0.21mmol/L。结论 电泳法能较完全的分离出LP(a)-C带,其LP(a)—C的测定值与临床常用LP(a)免疫法相关,操作简便,符合临床常规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