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3.
半月板损伤是关节外科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半月板的组织工程学修复成为了研究重点。笔者就半月板组织工程涉及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机械刺激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4.
背景: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向纤维软骨分化是半月板组织工程研究热点。半月板的体外构建和体内重塑与生长因子的作用关系密切。
目的:概述近年来生长因子半月板组织工程研究进展,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维普数据库(http://lib.cqvip.com)、中国知网数据库(www.cnki.net)及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以“半月板组织工程;软骨;生长因子”为中文检索词;以“meniscus tissue engineering, cartilage, growth factors”为英文检索词。纳入53篇关于半月板组织工程中生长因子研究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生长因子的种类繁多,新的生长因子亦在不断的被发现。生长因子对软骨调节作用的研究,从以前的单一生长因子模式开始向多生长因子间相互作用研究模式转变;生长因子对软骨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但还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半月板愈合过程中,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生长因子的表达与作用均不相同,因此如何适时、适量以及怎样发挥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更好的模拟体内微环境,探究生长因子对软骨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发现新的生长因子等都将是半月板组织工程中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跟骨刺切除治疗老年难治性跖筋膜炎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1月到2017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跖筋膜炎患者22例。纳入患者年龄均≥70岁,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并经多种方法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接受关节镜下骨刺切除并部分跖筋膜松解术。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日常行走的时间。分析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跟痛症评分(CS)以及术后6个月12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评分,并与术前数据进行比较以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22例患者术后恢复日常行走的平均时间为(12.4±5.5)d。术后2例双足跖筋膜炎患者失访,共20例患者(22足)完成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CS均改善[0.7(0.0~3.2)vs 5.3(3.8~7.0),Z=2.1,P<0.01;87.0±11.3vs 38.9±10.1,t=14.2,P<0.01]。术后6个月SF-12生理和心理评分均较术前升高(50.9±10.7 vs 45.3±9.6、47.2±9.2 vs 34.2±10.6,t=4.3、4.1,P均<0.01)。结论 关节镜下跟骨刺切除并部分松解跖筋膜可有效缓解跖筋膜炎患者症状,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法 对实验犬的影响,摸索最佳的实验犬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 以电锯在犬胫骨中段处造成横断骨折,再以四孔钢板固定,分别给予随机使用四种镇痛方法 中的一种,再对犬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采用的围手术期综合多模式镇痛方案,给予镇痛药物的实验犬体重和饮食摄入、社会化行为和受刺激时反应情况所受的影响明显降低.所受生理干扰影响较小.而未给予综合镇痛药物的对照组实验犬,生理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 就对实验犬来讲而言,围手术期给予充分的综合镇痛围手术期给予充分的多模式镇痛,能够有效降低动物实验过程中的并发症,使实验动物舒适的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实验动物的人道主义关怀,能够有效提高实验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中期的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22例(22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手术植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以感染复发率、疼痛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平均随访周期为(6.6±1.8)年(5~8年),22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5—9.1分),一期手术后VAS评分平均为3.8分(1.2~5.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1.2分(0—3.2分)。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4分(20~49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6.3分(40~66分),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4.2分(72—93分)。结论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术中期随访控制感染效果显著,为全髋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非手术因素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搜集我中心进行的70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病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术前及术后的凝血相关指标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利用Gross方程计算出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影响公认的影响失血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以患者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为应变量,做直线回归方程;采用逐步法排除拟合较差的指标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索并筛选影响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主要非手术因素,并利用直线回归的方法,探索围手术期失血与肢体肿胀的关系。结果入选的非手术因素中符合检验假设并被保留的自变量指标为:D-二聚体(X1)、患者性别(X2)、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X3)、凝血时间(X4),各自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b1=0.634,b2=-0.344,b3=-0.264,b4=-0.167。方程的决定系数R2〉0.5,采用t检验对各自变量的检验假设结果符合检验标准〈0.15。在没有引流的情况下围手术期失血量对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影响显著。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出血量受D-二聚体、患者性别、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凝血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D-二聚体的升高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增加,因此对这两个指标增高的患者应适当放宽预防围手术期失血并发症的治疗标准,目前TKA围手术期输血治疗缺乏专业的指南,我们建议在相关的指南中,应该包含以上指标。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