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74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药学 | 26篇 |
中国医学 | 2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食管狭窄的带囊导管扩张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症患以及食管-胃吻合术后引起的狭窄性改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采用Gruntzig导管治疗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尿道及结肠狭窄的方法(1,2,3),用来对不同部位和不同原因的严重食管和食管-胃吻合口狭窄,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将1年来所治疗的14例患者40次带囊导管扩张术的结果,作一分析探讨,重点讨论适应症,方法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33.
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的临床意义、应用经验与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16例患者(骨盆肿瘤14例,下腰椎肿瘤2例)。使用AngiostartTOP1250mA血管机配置的径线测量软件计算阻断部位腹主动脉的直径,选取直径大于测量数值1~2mm的双腔球囊导管,将球囊置于肾动脉远端的腹主动脉段。切开皮肤前充盈球囊。每次充盈时间为45min,间歇10min,使手术操作在腹主动脉血流暂时阻断的情况下得以完成。结果16例中,手术时间为45~15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400~2000ml,14例骨盆肿瘤平均出血800ml,2例下腰椎肿瘤出血分别为1500ml和2000ml。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可靠,能大幅度减少手术出血,不增加新的切口和损伤,减少了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4.
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门部附近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价值。方法14例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明胶教海绵颗粒经肝动脉栓塞,术后随访3~36月,观察栓塞前、后瘤体的变化,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随访期间,14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在术后12月CT复查时,瘤体直径由术前7.33±1.8cm缩小至3.5±1.7cm(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本实验通过比较T2DM猪、非T2DM猪的糖代谢及能量代谢等关键调控基因(PGC-1α、Glut-4、ERRα、NRF-1、TFAM和线粒体基因),探讨这些基因在T2DM发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以广西巴马小型猪T2DM模型建立的发病组和未发病组的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利用QRT-PCR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对糖代谢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mRNA和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广西巴马小型猪背最长肌中,T2DM组PGC-1α、Glut-4、ERRα和NRF-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非T2DM组,TFAM和线粒体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则稍低于非T2DM组。结论 在T2DM巴马小型猪骨骼肌中,上调PGC-1α及其下游基因Glut-4、ERRα和NRF-1的表达水平,有利于改善葡萄糖代谢;而线粒体合成不足,致使ATP合成量不够,或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125 I粒子CT导向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多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33例患者共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数量根据每个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计算.术后1个月复查CT或MRI,测量转移灶大小变化情况,并通过判断疼痛程度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每组淋巴结转移灶植入10~100粒,平均46粒.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肿瘤完全缓解(CR)22组,部分缓解(PR)23组,无变化(NC)5组,无进展病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90.0%.疼痛缓解情况:术后1周疼痛明显缓解,24例中重度疼痛患者中 20例明显或部分缓解,缓解率83.3%.术后随访3~20个月,3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短期疗效肯定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静脉造影作为放射学的常规检查,在文献中占据篇幅较大.查阅文献发现,关于病人静脉造影后的主观病痛的资料很少,或只有少数病例报道.其原因为病人和放射科医生之间缺少反馈联系. 为了能得到关于这些主观病痛的较详尽资料,两年来每一个在Esslingen市立医院的放射学中心作了损伤性检查(包括静脉造 相似文献
39.